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一位科研工作者创业的心路历程

时间:2019-08-14 09:04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在近日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中,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淑杰分享了清研环境的发展历程。本文为刘淑杰演讲实录。


尊敬的任南琪院士,章林伟会长,贺臻院长,孙楠主席及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专家,同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今天的论坛。刚才大家听了贺院长介绍研究院的产业化模式,又听了首席科学家陈福明教授对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所经历的初心、论道、初探、蜕变、升华五阶段发展历程的介绍,也许会对清研环境成立的背景和技术来源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由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清研环境公司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来自我上次听何继善院士的一个讲座,他说科学在于发现规律,技术在于发明专利或窍门,工程在于创造和改造自然,而管理在于优化上述过程以提高效率。我就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可能是会参与到上述发现规律,发明技术,工程实现和优化管理的各个部分,因此,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猜想可能正因为如此,产业化才显得比较困难,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

1565744791977292.png

我有这样的感受完全是基于我在研究院体系内16年的工作经历。回想起我来到研究院接受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大学做顶天的事情,我们研究院做立地的事情,也就是说本部做科学研究,我们做技术研究,而技术研究的唯一价值就是技术被广泛采用。那时候,我跟着陈福明老师做一些应用技术的研究,都是一心想着可以被应用,所以每一步都按照以后可以大规模应用来设计,来实现,来验证。我们的试验基本都是在污水处理厂进行的,在现场实践中发现有不适合大规模应用的地方,我们就优化,改进,最后演变简化到了现在所用的模块化,标准化的装备。这个过程刚刚陈老师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我就不多说了。当有了模块化标准化的装备之后,我们信心满满的觉得应该可以产业化了。

可是,结果令我们非常沮丧。

关于产业化的方式,我们的第一种选择是做技术服务。这种方式基本等于卖方案,我们提供给工程公司技术方案,然后他们照着我们的方案去做,我们收取技术服务费。那时候我们尝试做了几个这样的咨询,耗时费力不说,合作的基本上还都是比较小的工业项目,业务没有可持续性,收款也是非常困难的。我记得有一个食品厂,我们帮他们做完了项目,为了收到最后一笔几万块钱,我还协助他们申请科研经费,但那个老板拿到科研经费后把公司卖掉了,至今也没有把那笔钱付给我们。

第二种方式是技术转让,相当于卖专利。我们曾经转让过一些技术,但是由于技术的成功使用和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团队不断的投入时间精力去研究优化,实验室以非常低的价格卖掉了知识产权后,研发团队没有了参与研究与成果分享的机会,购买专利技术的企业往往又缺乏对技术快速消化和优化研究的能力,结果往往是两边都觉得亏,购买技术的没有赚到钱抱怨技术不够好,实验室好不容易培育出一个成果,却因为被买断了知识产权而不能继续深入研究,只能另外去寻求新的方向。

第三种就是技术参股成立公司,相当于卖技术的同时团队参与产业化,这种往往以投资方控股,研究院技术占小股,研究人员以项目技术团队参与产业化工作。我们以为这是一种好的方式,在清研环境成立之前我们曾经和两三批这样的投资者以这样的方式合作,甚至都已经建立了公司,运行中人家觉得研究院实验室没有什么价值被退股的有,签订合同之后资金不到位的有,投资方不愿意实验室技术人员参与产业化公司战略制定的有…….反正,结果都失败了。我现在想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团队之间的互信度不够,成立公司的发心也不一致。比如对于我们来说技术被广泛采用是第一位的,对于他们来说快速赚钱放大投资回报才是第一位的,这两个目标的差异反映在公司战略上,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很难成功。

我把上面几种不成功的尝试叫做技术产业化前夜夭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几种方式。好在我们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找到了第四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建立自己的组织,也就是由我们发明人自己创办企业,直接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这时常让我想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早期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者认为:无产阶级要革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和作战部。我们科研技术人员也是一无所有,有的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技术,有的就是我们为技术优化不断思考的脑袋,有的是为自己研发的技术被产业广泛采用的目标和追求。而这些,恰恰是那几种组织方式中都无法实现的。恰逢2014年研究院响应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我们院里也想做一种尝试,由实验室技术发明人直接创业成立产业化公司,研究院占小股,发明人占大股,激发科研人员创业的热情,也解决实验室科研经费紧张的局面。我们这项技术当时正遇到各种尝试失败,山穷水尽之时,我觉得一个技术的发明到可以应用已经耗费了我十年青春,如果不去做这个尝试,我可能要再去想新课题再做十年技术研发,又出来一堆过几年就被遗忘的立项和结题报告,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我们认为这项技术在水处理行业还是有前途的,不如就背水一战,接受了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联合研究院和其他团队成员创办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决定,也开始思考实行实验室与企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创新模式。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