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内容将分为六篇文章推送,今日将推出第三篇,欢迎持续关注:
傅涛
(三)支柱产业不可能是别人的成本中心
环境产业的本源是什么?傅涛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个事业。
新环保法中明确,地方人民政府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事实上,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没有工业化、城市化的高度增长,也没有环境保护。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垃圾、污水等高度集中,急需得到妥善处理。
环境产业又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产业化结果,环境产业与城市化应该是皮和毛的依附关系。
工业的增长、工业的模式;城市的增长、城市的模式,决定环境产业的模式。回顾环境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实是经历了几次概念的演化。
傅涛认为,特许经营之前的产业不能称之为环境产业,应该属于设备制造和EPC行业。到了要为用户提供环境效果的阶段,才是环境产业。
一直有人说环境产业是产业界的一朵奇葩。意思是,它根本不是一个很清晰的产业门类。一直到环境产业1.0时代,特许经营模式出现,企业开始为用户提供环境效果,并且依据环境效果进行定量计费,这时候环境企业的产品就是环境效果,产业才被叫做环境产业。
环境产业2.0时代,受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推动,产业开始追求综合服务,以质量为驱动,以效果为导向。
进入环境产业3.0时代,环境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点”、“面”的治理,而是与社会、经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服务,是以效果为导向的系统质量的提升。
环境产业4.0时代,也称之为两山产业时代。要真正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要不断创造增量价值。
E20正在编写《环境产业导论》,有望在2019年3月正式出版。傅涛认为,这或许也是环境产业的墓志铭。
中国经济四十年改革在变革中前行,附属于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环境产业,因此也从未定型。随着生态文明的到来,未来所有产业都将是绿色化的,那时以末端治理为核心的环境产业终将消失,替代的将是以循环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两山产业。
傅涛认为,“皮”尚且没有定型,“毛”怎么可能定型。环境产业没有办法按照清晰、稳定的供给来实现快速发展,但产业定型的那天可能就是末端产业消亡的那天。傅涛介绍,《环境产业导论》的写作其实历时十年之久,在产业即将定型的关键时刻,也正是这本书出版的最佳时机,因为这可能既是导论也是墓志铭。
环境产业的甲方一直在不确定中不断发展,环境企业作为乙方不断的服务于城市化、工业化,要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十分艰难。而金融机构恰恰强调的就是确定性,产业回答不了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路径是什么,也成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顾虑因素。
产业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寄生在城市化中的简单规模扩张模式已经接近尾声,协助工业化作假的粗放形态面临巨大风险。另一方面,河道治理和工业危废等环节的高额利润,可能是昙花一现的产业假象。
在2018固废战略论坛上,傅涛曾指出,危废产业可能是阶段性的产业,当甲方面临生存难题的时候,就很难投入更多成本给末端的治理产业。当危废治理比源头产业还挣钱时,大部分危废一定会消减于产生的过程中。因为,对工业危废的产生者而言,通过生产环节控制危废产生的能力其实更强。过去工业企业不自己做危废处理,不仅由于专业的限制,也因为之前产业利润很高,还不需要做后端的产业延伸。像危废这样在别人田野上耕作的过渡性产业,以及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业,能够获得高额回报率的时代即将过去。(详情请点击:傅涛:固废产业需要系统驱动将引领两山产业的未来)
环境产业注定是寄生在甲方身上的,如果不能读懂甲方,简单的按一个规律发展,就会很危险。
总结环境产业的发展,傅涛认为,环境产业的好时光其实很短暂,原来是为政府和工业粉饰太平的伪产业,这个伪产业刚刚到貌似真实的支柱产业,政府的支付能力却开始下降,产业开始从神坛跌落。
环境产业的高估值也只有短短的五年左右,这对环境产业来讲很尴尬。傅涛形容,环境产业并不是基于用户理性需求而产生的,就像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的“私生子”。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都是被逼着去做采购的,这样的前提下,“私生子”虽然能力很强,基因很好,也很能吃苦,但由于依然是别人的成本中心,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