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全文)

时间:2017-05-19 09:15

来源:科技部

评论(

(三)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保障

1.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

开展土壤污染物的界面过程与模型、形态与生物有效性、植物吸收与阻控机制等研究,获取低积累作物与高富集修复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建立土壤安全利用评估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研制新型重金属钝化剂和生物修复剂等功能材料,研发污染土壤物化调控、植物修复与阻隔、污染物扩散阻断等关键技术,构建土壤重金属及复合污染防控与安全利用成套技术体系,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推广模式与产业化机制研究;通过筛选适宜的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建设综合性土地整治与修复示范工程,集成重金属超标农田分类分级的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建立重点地区农业安全利用的风险防控与修复体系。

2.工业场地土壤污染修复与安全开发利用技术

开展工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农药类、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卤代溶剂等时空分布、迁移规律与赋存形态研究,研制具有缓释功能的氧化/还原材料、高效固化/稳定化材料、增溶/增流及生物修复强化材料等修复材料,研发可移动、模块化的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构建修复关键材料与装备创新技术平台,选择典型行业污染场地和特大型复合污染场地进行修复工程应用与综合集成示范,建立多工艺、多设备协同修复集成技术系统与土壤-地下水一体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快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场地再开发利用风险监管与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现役工业场地土壤污染“源-汇”规律及土壤污染扩散机理研究,集成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关键技术。

3.固体废物处置场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开展固废处置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空间分布、污染扩散的理论与识别方法研究,研制还原稳定、生物淋洗、抗侵蚀防渗等新型修复材料,研发化学/生物淋洗、异位固化与原位反应栅等关键技术,创新衬层系统的污染阻截技术,构建固体废物处置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的协同阻控与修复成套技术体系及高效经济组合工艺,进行规模化工程应用示范,实现固体废物处置场地土壤污染的有效防控。

4.矿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综合修复技术

开展矿区土壤重金属或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效应和扩散阻控机理等研究,构建有色金属采选等流域或区域巨型污染场地整体环境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开展巨型污染场地的污染来源追踪、污染迁移模拟与反演、健康和生态风险分析、巨型场地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绿色、可持续修复功能材料,研发矿区生物/物化覆盖材料与稳定层构建、尾矿渣、矿坑水及地下水的工程化阻断、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分离与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构建矿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体系,并在典型废弃矿区进行规模化工程应用示范,实现矿区土壤的污染控制与安全利用。

5.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技术

开展土壤新型污染物监测方法、源解析与土壤环境基准等研究,研发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快速监测和预警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土壤环境质量红线管控支撑、土壤环境多源数据融合与大数据管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修复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开展污染场地绿色与可持续治理修复管理模式研究,推进土壤污染绿色和可持续修复评估和实践,构建融合“监测-预警-防控”全过程的土壤环境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区域及场地应用示范,创新土壤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与资金机制,形成跨部门协同创新技术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实现土壤环境的分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四)退化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安全调控

1.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依托各领域野外观测台站,开展长期连续定位观测,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研发天地空、点线面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形成高性能的从个体、群落、生态系统到区域上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构建我国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运行;建立我国生态质量评估模型,跟踪监测和评估我国生态质量动态变化,实现对我国生态质量的实时监控。

2.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理论与技术

结合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天然林生长演替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机制、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和调控机制、火灾燃烧蔓延扩散机理等理论,攻克不同空间尺度典型天然林保育和适应性经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功能提升、重要区域防护林建设与维护等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

3.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

开展区域生态演变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退化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累积影响与修复技术研究,提升对区域生态问题形成及其演变趋势的科学认识,研发退化生态系统群落合理配置、破碎景观修复、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生态系统稳定维持与功能提升、生态适应性管理、生态产业等关键技术与模式,并进行示范,通过单项技术集成实现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的标准化、模式化、系统化。

4.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研发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和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构建城市群生态空间形态-格局规划设计与调控技术平台;研发关键生态景观重建技术以及受损生态空间修复保育技术,开发现有生态景观的功能提升技术,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生态安全保障调控技术体系,在典型城市化地区开展示范。

5.生态与环境承载力预警与调控技术

研究生态与环境承载力的驱动机制、尺度效应及关键阈值;重点研发生态与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中国不同尺度单元生态与环境承载力系统调查与综合评价;建立生态与环境承载力综合监测预警的区域调控机制和运行体系,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承载力预警与调控示范。

6.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建立确定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我国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制,研发国家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技术、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调控技术、生态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技术,明确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区域。

123456789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