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海市工业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达1800亿(全文)

时间:2017-03-08 15:45

来源:上海市经信委

评论(

(八)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速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各类废弃物高效、高值、深度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推动大宗固废深度利用,向精细化、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方向发展。推广钢渣透水产品、墙体自保温材料、人造轻骨料、建筑加气砌块等的市场应用;推进宝钢冶炼渣、宝山城建物资、嘉定伟翔电子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废弃物产生分布和合理运输半径,规划建设若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机产品、通信设备等的再制造;推进临港再制造示范基地的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重点再制造企业为依托,加快完善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三是推进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开展以“四机一脑”、办公设备、印刷线路板、废旧电池电瓶等为主的废旧电子电器的拆解、分选、处置利用和再制造;进一步推进冶炼煤气、余热余压等的再生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四是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推动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节水模式,提高节水管理和资源利用率。

(九)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区域联动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充分把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建设机遇,推动绿色科技、绿色制造及绿色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是加强与长三角以及全国市场的业务对接融合,支持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拓展布局,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或企业总部,鼓励本市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产业投资、资产重组、服务输出、外设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开拓国内市场,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跟全球绿色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国际节能低碳和环保领域交流,吸引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转移,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利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建立产业联动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建立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人员培训,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能力,推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间交流互动,积极参与绿色产品政策和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交流合作。

五、政策保障

(一)健全体制机制,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各行业组织、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及行业专家的作用,提供技术与咨询服务。把能耗总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分解、细化考核指标,确保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对于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不良记录,按规定纳入征信管理系统。

(二)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执法监督。健全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政策制度,完善工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分级节能减排监察体系,鼓励工业相对集中的区县组建节能监察队伍。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的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监察执法队伍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监察水平。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效水平的事中事后监管,对项目节能评估及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注重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扶持。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入手,鼓励园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改造,支持节能环保产品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推广。完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节能节水环保装备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节能环保领域重大项目、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和信息服务。

(四)创新金融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流向节能环保产业。拓宽绿色制造融资渠道,发展绿色债券、绿色PPP、碳金融。建设以用能企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等级良好企业项目的信贷支持。由专业机构牵头,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组建以节能低碳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通过PE、VC等投资机构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重点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研发创新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政府PPP项等的建设和发展。

(五)构筑创新优势,打造人才队伍。抓住科创中心建设的契机,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鼓励企业之间采取联合体方式共同参与投资建设。支持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和大学、院所联合创新,支持上下游企业联合提供满足节能环保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技术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加快建设上海市节能环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坚实的绿色科技人才队伍,推进绿色制造专门化人才培养。

(六)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论坛、技术展示和推广交流、现场交流会等,传播普及节能法规、节能技术和节能理念,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为节能减排创造良好消费文化和社会氛围。组织新闻宣传部门制订全民宣传方案,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并增加能源浪费现象曝光频次。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地球一小时等重大专项活动,开展一系列专题宣传,使节能减排成为全民共识。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