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两山论”下环境产业的商业逻辑

时间:2016-12-09 17:2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李晓佳

评论(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两山论”在充分肯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为环境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新一轮经济转型背景下,环境产业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两山论”会给产业环境带来哪些变化?2016(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现场,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傅涛带来“两山论”下的环境产业商业逻辑思考。

1481104252546222.jpg

以下为傅涛现场发言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1481110585149822.jpg

“两山论”强调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会给产业环境带来哪些变化?环境产业的商业逻辑又该如何构建?

首先要明确环境产业的产生背景,环境产业是公共服务外部化的产物。即(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对当地环境所承担的责任,请企业一起参与分担,可能通过公共服务采购,也可能通过特训经营展开,这是环境产业产生的本质。

在目前的产业发展大背景下,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资本界、产业界开始关注固废行业,关注环境产业。固废战略论坛也在第十个年头,迎来了空前的规模。

居安思危:大热之下,认清产业困局

1481110636167049.png

固废产业不断呈现利好。近一年半以来,监管逐渐强化,管理制度也在大调整,这些都刺激了产业的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环境下,PPP成为重要的出口之一,引发了产业局部的PPP狂欢。PPP对产业总体是利好的,但也有其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现。另外大量资本开始涌入,资本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标的是非常困难的,环境产业有幸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几个行业之一,得到了资本的追捧。

以上几个因素促进了行业的火热,但产业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意识到行业还存在一些困境。

困境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谈谈传统治理思路逻辑带来的问题。

环境产业走过30年,经历了从放任污染到减少污染,再到控制污染;从治理污染到污染修复,再到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环保政策。但产业的本质没有变,一直是60分万岁,以达标为核心。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产业不断发布相关标准,不断加强监管,要求排放主体(包括早期的工业到后来的政府)都要达到国家标准。

产业在达标过程中起起伏伏。标准提高了,就成了一个运动性产业。标准发布了,便一哄而散。监管加强了,又要一哄而上。产业主体分散在不同领域,被政策驱动着。产业一直是成本中心,帮地方政府,帮污染企业解决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小时工”。这也造成,从某种程度上、某些局部上看环境产业是伪产业,是不能被资本市场关注的产业(五年前,资本市场对环保是不关注的)

传统治理思路下的治理方式是以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为核心,这“三化”是固废领域常说的,支撑着产业的发展。“三化”在市场化以前就在做,但是也有资源化的探索,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说了至少20年。

1481110698715656.png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产业环境的困境体现在,成本中心之下,环保是没有地位的。如果经济困难,地方政府和企业首先要削减的就是成本,这对环境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让产业陷入了行业地位、资金保障、政治前途的困局。

1481110739815826.png

新一轮经济转型下,环境产业的三重危机

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下,交易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在发生变化,给环境产业带来了危机。

一是来自地方政府的危机。

1481110858124753.png

中国是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是强权的行政主体,最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党政同责、行政审计等,很多都是指向地方政府。在过去三十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现在到了一个临界点,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行政等政策指向,使得地方的权力被装进笼子。未来十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已经不能想象还能持续增长。地方政府能够承受越来越重的环保支付压力之重吗?

现在经济进入转型期,虽然还保持了6%-7%的增长,但实际上,这6%—7%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投资拉动所产生的,真正可支配的收入比重在减少。前段时间我在华南做调研,发现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预收明年的税收,因为今年的税收已经支撑不了当地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甲方,产业依托还要认真思考行业的可持续性。

而环境效果要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也带来一定的危机。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都是面向环境效果的,但产业供给,包括地方政府以及各个行政部门的供给都是碎片化的。未来,效果要求对碎片化供给如何对接?

二是排污企业的危机。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