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一线环保企业家分享】刘淑杰:我所理解的创新之路

时间:2016-03-15 14:54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刘淑杰

评论(

在这一两年里,如果说选择一个各大会场最“繁忙”的词汇,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谋求发展的标志性用语。刚刚收到E20环境平台俱乐部系列活动的会议通知,其中有一句叫做:创新,企业的生存之道,并专门列出了“创新方法论”热门话题。那么,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为何创新?何为创新?如何创新?我突然很想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谈谈我对创新的看法。

还记得多年以前我刚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工作,每年院里都要召开项目申报动员会,动员会上院长往往会对各个实验室及项目负责人提出不断创新申报课题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支持的重点方向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变化,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最头疼的就是要在坚持原来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还是跟着政策导向想新课题之间纠结不已。因为我们研究院是一个没有政府拨款的、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这种创新的运作模式给研究院带来了多方面发展机遇,但毋庸置疑,也给实验室的生存和课题延续带来了挑战。我深刻记得我们的前常务副院长跟我们讲创新思维,他举例说理发店、餐馆、商店为了生存和盈利不断地推出新花样、新菜品、新促销方式等,那也是创新,而且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创新,我们研究院的实验室没有政府拨款,也是靠创新来生存的,虽不能和街边小贩那样为了生计而不断翻新花样,但也不能像学校本部一样非尖端前沿突破性课题而不为,我们应该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做“立地”式的应用性研发,而非“顶天”式的前沿科学探索创新。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创新还会因人而异,创新目的各不相同,创新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不一定要尖端、前沿、颠覆性,就连路边的小摊,街边的小店都可以进行创新,创新原来触手可及,人人可为!

这个思维的转变对我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他让我明白了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创新并不是去追求那科技领先的光环,而是追求持续生存下去的竞争力。那么之前的纠结就变得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可能不能想明白申请哪个课题,我们却一定知道哪个课题或技术对我们未来的竞争力提升更有价值。

接下来的问题是,即使我们知道了创新是生存之道,但选择哪种创新之路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再拿我们当初实验室发展定位来说,虽然知道创新才能迎来持续的竞争力,坚持在某方面深挖苦练才能有所积淀,但我们选择哪个方向做下去呢?那个方向未来发展空间是怎样的?如果这个方向今年拿不到项目资金,我将靠什么来完成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呢?一个纠结还没有解开,若干个纠结又接踵而至。我相信很多像我们一样的科研人员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为道,我看到过我的领导,我们现任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研主管院长刘伟强老师的创新思维,他说在我们看不清楚的时候,如同下棋时排兵布阵,我得先看看我手上有什么棋子,这些棋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让他们各显神通,过段时间之后,一定会长出几个好的苗子来,再对这些苗子进行重点培育,慢慢几个优势方向就出来了!当时刘老师是我们研究所所长兼我们实验室主任,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从一个研究所两个实验室发展为两个研究所四个实验室,从若干个看上去互不相关的研究课题再到每个实验室都锁定一两个重点的方向,发展之路逐渐明朗。

所以,我觉得创新的选择靠的是自知,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基础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自己最适合从哪里出发,那就是创新之路的起点。

创新是有代价的,只有将创新的代价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才有力量将创新坚持下去。

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时间,我们实验室环保方向的整个团队就是在挣扎中坚持创新的过程,先是选择对MBR技术进行应用研发,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带头深入一线进行中试,我还清晰地记得连刘伟强院长都亲自下手参与过我在珠海吉大污水处理厂的试验过程。MBR第一次在聚酯废水处理中中试成功,却因为是新技术没有人敢用,我们又采用了自己投资改造成功后收取运营费的模式建立第一个示范项目,这样才有了实验室的第一个产业化公司——珠海力合环境工程公司的诞生。那时候,实验室科研项目的申请竞争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如果我们的实验室不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了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方面,也许会带给我们相对多的科研收入吧!那时候,行业内比较热门的有过纳米,有过低碳,也有过新能源,我们坚持以我们的优势走产业化的道路,坚持在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上不断积蓄力量。所以,机会成本,人力成本,有可能会失败的风险等皆有可能动摇你,皆有可能让你在这条创新之路上半途而废。避免半途而废的最好方式当然是不忘初心,锁定目标不动摇,但是我觉得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应该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连华为任正非都说企业的第一战略是“活下去”的原因吧!

一时的活下来还不是太难,持续的活下来并传承下去就需要不断创新,所以创新无止境。再从我们实验室的发展来说,2004年成立了珠海力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虽然承接了一些工程项目,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的持续生存问题,先不说公司一时间没有反哺实验室的能力,当时很多模式也还不是太清晰。而实验室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我们在陈福明教授的带领下一边将MBR技术应用于各种不同水质一边对其应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了MBR优越性之本质为通过过滤拦截了微生物,使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水停留时间可实现分开控制,污泥龄的自由控制又提高了有效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处理效果,同时膜的污染问题从本质上无法避免,膜生产和膜更换会带来二次污染,膜的运行管控也相对复杂等。于是,在2004年,陈福明教授首先提出了反应沉淀一体式矩形环流生物反应器(RPIR)技术的思路,利用经典化工理论并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通过气升动力使混合液产生环流,提高传质效果,反应与沉淀设计为一体,有效的拦截了微生物,同样实现了污泥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的分开控制,达到与MBR一样的处理效果,以沉淀代替过滤,彻底克服了膜堵塞问题,成为一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简管理,优出水”特点的新型技术和产品。该课题从2004年第一次立项,到现在开始产业化应用,转眼12年过去了,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创新,却少不了我们团队对反应器结构优化的持之以恒的思考,从一体机,到模块,从好氧到厌氧再到多功能,如今又在各个细分市场进行示范推广,真的是无休无止。

我相信任何一个好产品的出现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说明创新永不止步,是一个超越极限的过程。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在直布罗陀海峡竖起了两根柱子,用来表示世界的边界,因为当时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因此,地中海的船员们就被警告说:“不要越界,不要越过这些柱子。”他们从不越界,因为担心自己会从地球上掉下去摔死。因此,“不要越界”就是一种警示,同时也意味着终极之所,最难以到达的地方。哥伦布航行经过这些柱子之后,继续往西航行最终到达东方,并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把这些柱子的形象绣在了国旗上,同时他将那句名言改成“超越极限”,意思是要不断实现超越,不要停止努力和探索。

似乎也是这个原因,到了2014年,我再次经历了对我个人而言“超越极限”的创新考验。我们的科研主管院长刘伟强老师提出了我所负责的生态环保实验室实行自负盈亏独立运营,并在实验室下面成立公司,以公司为依托进行成熟技术成果的推广,获得盈利反哺实验室,做前店后厂式运行模式的尝试。这虽然不是全新的思路,却完全是全新的实践,对于我个人来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一个科研人员进入到创业大军,从此再无研究院给予人员费、场地费、水电办公费等各种资金支持,而且要进入到一个白热化了的环保竞争市场,如何生存?!

我思前想后,纠结不已。创新,面临巨大风险和压力,不创新,倾注了十几年的青春和心血的科研成果推广不力,继续再做下去也无太大意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背水一战,成立了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从此踏入九死一生的创业不归路。

我一直在从事科研工作,没有什么经验,也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企业,突然要担起这么大的责任,我自然要想想清楚我凭什么去做一个总经理,做一个企业,这就是我所要说的自知的过程。我不断的问自己,我会什么,不会什么,有什么,没有什么,不断的聆听各个方面的意见,印证我的想法,听听在他们看来我应该怎么做。

走过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各种声音,你要去交流,学习,消化吸收,很多人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给你建设性建议的,可能还有别的目的,还有一些人并不真的了解你,所以给出的建议或许并不准确,但不管如何,这个聆听学习的过程,加快了自我认知的速度和深度。我慢慢地清楚了我要做一个高科技轻资产企业,技术要精,市场要大,最后定位于做高端环保装备的研发与推广。

我认为这个定位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意味着我选择了一个出发点。然后,我就要从这里出发,我该怎么走呢?没有人这样尝试过,即使有,也不一定会传授给我这个一文不名的小学生。于是,我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觉得首先我要坚定不移的爱上这个新角色,我还要带领大家爱上这个新环境,我还要争取更多的内部外部资源支持我,和我结成战略伙伴,我们要一起努力才能把这个创新之路坚持下去。那么,我们需要的人呢?他们知道我们的需要吗?于是我对内以企业使命来引领:凝聚最具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环境人,以技术带动产业,以产业服务社会,在寻求让环境更美好,生命更健康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和实践方式的征途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共享个人价值、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对外在实践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有共知者逐步结盟,我们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为:以蓝天碧水为己任,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艰苦奋斗,孜孜以求,至诚守信,开放创新。以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诚实和守信,勇气和创新,热情和无私,判断力,沟通力,影响力,好奇心)为标准考核筛选最需要的人。这就是这个公司的基因。

有愿景而无行动属于白日做梦,有行动没有愿景则是一场噩梦。就是说确定了创新目标之后,接下来,我们所做的一切还要根据这个战略去脚踏实地的落实贯彻。我在曾经看到过马克·安德森的一句话:“当企业形成了一种鼓励改变、迎接改变和回报改变的文化氛围时,企业创新就出现了。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想法,可能就是明天革命性变化的源头。”因此,我确定清研环境文化核心为:创新自律,自由责任。我给大家解释是希望大家在自知自律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在保持不断的学习力和思考力的基础上创新。我鼓励团队中每个人都要经过一线的锻验,不在现场流汗就不会产生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思考,我鼓励大家要坚信大道至简,创新不一定是那些能带来根本性、颠覆性变化的思路或方案,那些哪怕是仅仅创造一点点商业价值、增强一点点竞争优势的创意和改进都是了不起的创新,我们需要的是在每一天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出创新的习惯,让创新习以为常并永不止步。

作者简介:

1895427105.jpg


刘淑杰 高级工程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主任,深圳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型环境保护技术方向学科带头人,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第一完成人,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专家,深圳市领军人才,深圳市阅读推广人,CCTV发现 之旅<华商论见>栏目特邀嘉宾,2015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杰出贡献人物。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