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张悦:将污水处理厂变成再生资源厂

时间:2014-01-02 15:36

来源:中国固废网

评论(

 近日,中国水协排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北京建设大厦举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在年会上做了题为污泥处置的出路与思考的演讲,污泥的资源化将不是梦。

 污泥处置现状堪忧

 据《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预测,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含水率80%)产生量将为3359万吨/年,即日产污泥9.2万吨。然而,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令人堪忧,从最新的统计数据上看,填埋还是我国污水处理厂对污泥进行最终处置的主要方式。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来看,主要方式就是污泥堆肥、建材利用,前者在运营市场中占比超过10%,后者占比相对较少,另外有多达17.76%污泥的处置是去向不明的。

 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  资金不是主要难点

 张悦巡视员指出:住建部近年来接连出台了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技术政策,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污泥处理处置政策明确了污泥处理是政府的责任。这里谈的污泥不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市民生活中产生的。也因此,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服务的是社会,应当由谁产生谁治理。

 张悦进一步说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考虑过污泥的堆肥处置,也考虑过污泥的焚烧处置,但是由于技术难度或者不够经济,并没有进行下去。时至今日,市政污水的处理和管网的建设比较完善,污泥的产量大增,污泥处置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对污泥做出专项规划。从投资来看,按照吨排水的80%,每吨污泥处理40-60万的投资额计算,目前我国每日污水处理厂产生7-8万吨污泥,如果每天解决5-6万吨,“十二五”的目标就能完成。总的投资额300多亿,五年里完成投资,对于中央财政性资金而言已不是难点。

 污泥处理处置的真正难点在于缺乏最终出路

 张悦指出,污泥处理的难点在哪?污泥处理的难点在于最终出路在哪。这一点,2013年9月由中国水网举办的2013(第五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的讨论中也达成了一些共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深度脱水加填埋、干化加焚烧加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好氧发酵加土地利用、厌氧消化加土地利用四种主流可行的技术路线。

 技术已经不是难点,难点在于污泥的最终去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在水业热点论坛上表示,填埋已经不是规划的主要方向;农业利用可能危险食品安全,需进行科学评价、追踪与监管控制风险,是处理处置的高级途径;焚烧,同样面临多种问题,在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污泥农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前,焚烧是非常重要的过渡性处理手段。

 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利用之路

 张悦在演讲中表示,污泥是个宝,关键在于怎么处理。如果污泥资源化实施起来,同时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将是两全其美。在此条件下,与大家树立一个梦想,即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之梦。

 张悦提出污泥处理处置的理想状态:一是污泥全消纳;二是能量全平衡,最好有正能量输出;三是资源全回收,即污泥中碳、氮、磷的全资源化回收;四是处理处置过程全绿色,防止处理过程中产生新的化学污染,最后是费用可接受,污泥处理处置200元左右一吨将是可接受到,400-500元一吨,甚至600-700元一吨,将不具经济可行性。

 张悦进一步提出,将污泥进行热水解处理进行充分的资源化利用。污泥热水解处理能产生多个方面的作用:降低污泥的粘稠度,提高流动性,有利于污泥消化;提高单位污泥产气率;降低消化产生的硫化氢,解决硫化氢危险与腐蚀的难题,提高厌氧消化后污泥的稳定性等。热水解以后,再通过消化、脱水、干化到种树,建设移动森林,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化或者加氢氧化钠,将蛋白提取后,开发节能材料,发展碱式脱硫助燃剂等。最后,张悦表示,如果污泥中的碳、氮、磷全部资源化,打通污泥的资源化之路,污水处理工艺将向提高污泥产量的方向发展,我国污水处理厂也将变成再生资源厂。

 更多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的信息,敬请关注《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专题。

编辑:卜李敏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