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人自古便深谙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真理,比如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人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协同发展的关系,深刻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这种“和谐”、“共生”的基因使得中华文明的血脉千年相承,也见诸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中国生态思维受到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巨大冲击,甚至出现断层。
而肩负起时代使命的中国环境产业一直都在做着深刻的思考与探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从粗放的“红色”到理想中的“绿色梦想”,或许即将跨越到生态、传统的“蓝色”:
红色经济阶段,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规模和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只顾制造,不顾排放与环境污染,将产业链割断,是一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非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经济方式,这种经济在获得极大的物质丰富的同时,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环境及自身健康的代价。
而“绿色经济”虽然环保,充满了正能量,但是往往需要很高的政府补贴、企业的高投资以及消费者的高支付。
我国正在倡导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低、就业机会多的新型工业,“蓝色经济”与环境产业未来的趋势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它强调完整地模仿生态系统,不是简单的末端处理。在现行经济体系下,蓝色经济的提出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关注和期待。
冈特·鲍利在《蓝色经济》中已经列举了许多案例,其实,在中国一些具有战略目光和高度前瞻性的环境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展开了蓝色行动。
裕川环境通过污泥提取工业用蛋白质,青岛天人环境通过多项垃圾的综合处理技术生产车用燃气和碳肥,在甘肃定西有机废弃物车用生物燃气工程中,他们利用市政污泥、厨余垃圾、中药渣、作物秸秆等为复合原料,实现年产800万立方米天然气、2万吨有机肥,一年有1210万元的项目收益。
十几年来,嘉博文一直致力于利用餐厨废弃物制备生物腐植酸肥料,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实现了碳元素的循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量。从农田到餐桌,再从餐桌回到农田。这与蓝色经济强调的“向自然界学习完整的生态智慧”的理念不谋而合。企业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才有机会真正做到持续发展,而非作为末端处理的垃圾经济。如于家伊在“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所言:“把废物变成新资源,让大家都受益。”
蓝色经济理念还体现在构建小局部的微循环。在这个系统里,哪怕是两三个环节,能实现自收益,就是小的生态系统,能实现经济循环。并且仿效生态系统来实现零排放,还可以制造大量的工作机会。
密西西比国际水务的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整个产业链由三层关联产业构成。第一层是初级产业,以污水净化所获利润作为投入资金,利用污泥、园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为原料,采用压滤加干馏法生产生物碳。第二层-是利用生物碳进行沙化土壤改良,进行花卉种植,发展有机农业。第三层-是利用改良土壤种植的作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沙棘饮料、化妆品原料等。自然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上一个环节的废物刚好是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养料,不存在也不产生“垃圾”。在这个产业链中,每一层产业的产品都是下一层产业的原料,而每一层的产业链都比上层投资少,回本快,收益高。整个产业链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可回收并可以继续奉献价值的。
蓝色经济的目的,不但是要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而且要在保护、调适、增值自然系统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密西西比国际水务有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张大伟就表示,建立这样的产业链可以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带来多重效益。
在本质上,蓝色经济的理念正是“中国传统生态思维”在环境产业这一经济领域的复苏与回归。冈特·鲍利表示,中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应该摈弃传统去效法西方,而是应该深化生态思维。中国水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也曾指出,蓝色经济提倡道法自然,取之于自然,还于自然,将人类的生产生活放在生态大循环中看待,整个过程不产生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他也希望通过研究蓝色经济,寻找更多合适的案例,以探索蓝色经济理念来促进中国环境产业发展。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