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环保产业“走出去”实现共赢

时间:2012-09-25 09:3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吴妍整理

评论(

中国水网编者按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在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利好政策渐次出台后,我国环保产业已然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面对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和国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趋于饱和的态势,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随之调整发展战略,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众多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技术装备的龙头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使得我国环保产业在上述层面上具备入驻国际市场的实力。与此同时,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已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使得我国在环保产业上具备“走出去”的政策意愿。另外,国际经济大环境也为我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与机遇。

日前,在由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中国水网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座谈会暨第四十期环境战略沙龙”上,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就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议题,从几个方面给予分析和解读。

1、环保产业“走出去”背景

傅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并驶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将环保产业发展势头推向新一轮的高潮。

环保产业作为服务业,其所服务核心是政府将环境公共服务逐渐外包化的产物。政府部门在实施环境服务外部化的过程中,将设备、工程、运营逐一释放给市场,与此同时,环保企业及其主导业态也逐渐成长与成熟。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令人堪忧,中国经济靠房地产、汽车或生产性的拉动经济的时代正在逐渐落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政府、社会及经济各界给予厚望,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亦是如此。而作为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对于其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给予很大期望,环境产业因此迎来了非常好的机会。

对于国内而言,环保产业正在不断拓宽自身的领域范畴,其三个创新标志是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从目前产业发展而言,技术创新在环保产业所占据的权重较小,从过去五年计划与发展过程来看,环保产业并非是技术拉动的产业,而是商业模式和体制拉动的产业,企业的升级转型需体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带动。国家也逐渐将各地政府部门设定为环保服务采购的甲方,政府投资正在由原来的设备及工程采购转换为环境服务的采购。

实际上,我们的环境产业的范围,由传统式市政污水、市政垃圾扩展到很多领域。目前,市政污水项目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较大,在随着产业的发展比较重正在逐渐降低,不是因为这个产业萎缩了,而是越来越多的环境服务环节进入到环境产业这一产业圈中。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说收益率低的问题,政府的非理性采购问题,监管却为问题,使得产业处于产业化初期,企业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环保产业目前的产业结构不理想,产业分散、相互恶性竞争比较激烈,市场秩序尚未建立,龙头企业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2、“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傅涛:国内的竞争现状逼迫一些环保公司走到国外去。对于海外市场,最开始或许是出售设备、承包工程等不自觉的市场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量位列全球第二,政治辐射力强,加之我国强大的外汇储备量,在东盟国家等后发展国家的影响力随之增大。外国人似乎很爱谈论中国模式——中国经济模式,映衬着中国环保模式,也就是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承担全球社会责任的大国,理应非常重视国际形象、对外政治义务等。

中国东盟环保中心成立两年来,得到众领导关怀,这源于整治需要环保产业在世界上发挥角色。实际上产业界是个务实外交方向,既能为中国企业赚到钱,又能辐射我们的政治影响力。环保产业走出去,既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我们的经济及就业问题,多方便共赢。

另一方面,环保产业走出去是我国产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我国环保企业在这样一个特定政治背景之下,刚开始走出去是一个不自觉的市场行为,这是与我国的政治输出、影响力输出以及文化输出的一个相契合的输出方式。我们应从更高的高度看待环保产业走出去战略及其所面临的政治背景。

中国东盟环保中心是环保部的一个面向东盟地区的一个环保合作窗口,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仅仅是作为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窗口,它将成为产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时真正可依靠的强大后盾。

企业在走出去之路上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怎样的投资支持、政策性支持、以及必备平台支持,都值得深论。通过行业内的交流,已经经历走出去过程的企业,可以将经验在行业平台上实现共享;通过行业内集体洽谈,或形成团队并能够以整体面貌共同走出去

3、“走出去”之路上的几点建议

傅涛:据了解,中工国际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参与到海外工程竞争,应该说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之船已经启程。对于大多数环保企业来说,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则需多方协同全面考量。

第一,政府护航。纵览全球环保产业之环境服务业,都需政府的投入与政府采购,其投资容量巨大。因此,我国环保企业为海外国家政府做投资服务及相应的运营服务,一定要有强大后盾——即我们的祖国,我相信中国东盟环境工商理事会将是护航人。

第二,发挥体制优势。我国环保产业在“走出去”之路上需发挥体制优势。

据了解,威立雅水务于1997年投资建设成都第六水厂,引起的反对与质疑非常多。作为发改委的试点项目,加之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参与,该项目运作顺利,这一案例不仅体现出政府护航的作用,也体现了国际运作体制的影响。另外,亚洲开发银行在河南省所贷款投资建设的近20个污水项目,也都参与到了全周期的工程管理来。而目前我国的外援项目给予企业的支持是以资金支持为主,建设项目大部分是污染防治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项目中,完全可在贷款项目条款中增加一些软性要求,以此将中国运营思路及管理模式渗透到项目中。

另外,在环保产业整合尚未完成之前,中小型国企或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可能会遭受多重困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风险较大,所以急需工程标准和服务标准来引导市场的开拓。

第三,模式输出。模式先行及其输出,可助力环保企业在开拓海外企业发挥优势。

我国环保企业在转型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们的经验涵盖了BOT等多种模式的建设运营经验,我们深知在快速发展环保产业中如何迅速作出响应,我们知道如何在特定的集权体制的发展中国家运作项目。

其次,我们可结合外援项目建立示范工程,环保项目应成为外援项目的主力军。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是输出我国大国形象的良好方式,外援项目可成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载体,更是成为输出我国环保技术标准的重要模式。

第四,为“走出去”企业建造避风港。中国-东盟环境工商理事会的建立意在为我国即将开启“走出去”之航的企业建立一个家、一个避风港,理事会背靠环保部的支持,更仰仗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通过该体系及务实交流与合作,将我国环保产业最具价值的内容输出至东盟国家。通过经验分享、内部培训、联合参展等方式,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建立沟通机制,搭建技术交流与服务平台。

 

编辑:成杨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