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2021供水高峰论坛:污水资源化新政启示录,供水未来的“三驾马车”

时间: 2021-08-02 09:22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第一类价费机制风险中包含两小类,一种是地方水务企业被地方政府当作“大钱包”,在引调水工程中承担过高比例的投资,而后期回报并不明确,由此带来企业定位属性模糊的问题,是商业性还是公益性?严重的情况还会像“滚雪球”似的拖慢企业发展速度、甚至压垮企业。另一种是补贴中断的风险。曾经,地方政府在原水购买上给予较高的补贴。但这几年,各地财政非常紧张,实在是给不出补贴了,导致自来水公司马上面临亏损的局面。

第二类是技术类风险,是指当切换水源、供水水质发生变化时,会破坏原有管网中的平衡,造成原有管网中积累的物质释放和生物膜脱落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不稳定,从而带来水的颜色和感官上的变化,引起用户不满。

第三类是需求风险。引入新水源后,由于习惯、价格、水质等各方面因素,受水区用户可能并不愿意按照设想的计划使用新水源,使得引水工程的投资回报周期被迫延长。但这一风险可以在前期通过商业设计得到化解,比如作为投资方的企业,与受水区的供水公司形成股权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的目标和纽带,来推动“新水的销售”。

此外,污水资源化文件中核心围绕“区域水资源”的概念,重点提及“推进区域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等,这也和构建“国家水网”、打造“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而达到防控水灾害、调配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提升国家和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目的。对省级和市级水务平台而言,可以积极研究相关政策,获得进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库的机会,争取中央资金的支持。同时要注意准确把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河湖水系连通的区域特点,注重国家、区域、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层面的连通特征,实现水量—水质—水生态联合调度。

微信图片_20210827155832.png

“过去很多年我们为石油而战,今后将会为水资源而战”。

因为水资源的极度稀缺性,我们将目光投向大海,思考海水的利用价值和大规模海水淡化的可行性。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下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改环资〔2021〕711号),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海水淡化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 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20万吨/日以上。沿海缺水地区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切实纳入区域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中的配置比例。推动建设4—6个海水淡化示范城市,5—10个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业园区。鼓励海水淡化企业与自来水公司一体化运营。应该说,给沿海地区带来非常可观的市场机会和空间。

微信图片_20210827155859.png

但真的会如同设想一样顺利推动吗?通过回溯、对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规划目标和实际落地情况,当中还是存在不少差距,凸显了在环保政策分析中必须对业务底层逻辑有充分认知的必要性。因为在海水淡化上,行业仍然面临接受度、技术和成本、环境影响、商业的四大类难题。

微信图片_20210827155921.png

第一,接受度。由于饮用口感的差异和观念习惯上的不适应,大众对海水是否适合饮用仍存在一定的疑虑,也会使得供水公司对海淡水的接纳产生困难。解决这一难题还需加强海淡水进入市政管网的水质稳定性研究,完善入网水质监测体系,明确安全混掺比等。

第二,技术与成本。目前我国在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上仍需积累蓄力,加强反渗透膜组件、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核心关键设备的生产研发,争取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提升产业化水平。

第三,浓盐水对环境的影响。完善浓盐水入海标准规范,按环评要求,浓盐水可采取混合稀释、加速扩散等方式处置后入海。有同行提出浓盐水处理后排海会拉高海水淡化的综合成本,解决思路可以考虑产业区域协同,将海淡产业和盐碱产业联动起来。

第四,商业难题。海水淡化BOT/BOO项目的边界范围设置、投融资结构设计、商业和技术模式选择、风险管理,比普通供水项目更加复杂。需要强化激励措施,鼓励采用市场化的机制推动海淡项目落地,落实免收容量电费、企业所得税抵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驾马车:用户

前面推导了污水资源化新政对工业占比高的缺水地区将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甚至会抑制自来水新水的使用,但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接下来我们从工业用户入手,剖析工业领域业务发展的潜在机会。

首先,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的来源有四大途径:水库或江河原水、市政自来水、自备井抽取地下水、其他非常规水源(海淡水、雨/污水回用)。工业用水虽然量大,但实际消耗量并不多,一般耗水量约为其总用水量的0.5%~10%,即有90%以上的水量使用后经适当处理仍可以重复利用。

在用水定额要求、取水许可趋严、节水评价考核等多重压力下,工业企业对节水和水源替代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用水内部循环;另一方面,加大使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使用率。如下图所示,左侧是高耗水行业,右侧是节水考核指标。未来工业用水的节水管控会进一步加强。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