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节能减排
论文类型 | 基础研究 | 发表日期 | 2008-01-01 |
来源 | 重点行业COD减排实用技术研讨会 | ||
作者 | 高红,武首香 | ||
关键词 | 十一五 节能 减排 | ||
摘要 | “十一五” 纲要规定,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规划提出两个约束性指标,如何做好节能减排是目前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
高 红,武首香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十一五” 纲要规定,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规划提出两个约束性指标,如何做好节能减排是目前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关键词:十一五;节能;减排
“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纲要规定,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把单位产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减少10%作为政府必须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 把GDP 年均增长速度从“十五”期间实际的9.5%降为7.5%,作为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摆正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上述指导思想的具体落实,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两个“加快”的具体落实。
“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总理坚定的语气,沉稳的目光,传递出的是决心和信心。“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扭转经济粗放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说,虽然2006年度的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但是能耗增长速度和污染物排放增幅都已经开始下降,我国已经处于发展改善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趋势是转好的、可喜的。牛文元指出,污染减排的各项措施到位需要一个过程,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将会逐步下降,而污染物减排的效应也将在2008年开始显现。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朱坦分析指出,要建立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2007年是我国节能减排最关键的一年,但目前我国对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能力了解不够透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摸清家底成为目前最紧要的事情。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既是衡量地方政府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的标尺,也可让政府和企业做到心中有数。唯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倾听各层意见,找出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拿出可行对策,才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对此,朱坦建议:第一,各级政府应认真做好节能减排的调查研究,每年做出节能减排专题报告,把节能减排与地区环境质量变化作相关分析,科学制定相应对策;第二,政府深入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占区域年耗能和污染排放总量40%~60%的重点企业和排污大户,进行深入调研,认真了解节能减排情况,找出问题症结,分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对比国内外实践经验,找出落实目标的方法与途径;第三,政府部门要做好节能减排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分析工作,开展节能减排保障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抓住全国污染源大普查的契机,搞好节能减排的信息平台建设。对于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政协委员们颇有同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冰生指出,从现阶段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实际来看,要重视指标统计体系的完善等基础工作。目前,钢铁工业在节能降耗、环保统计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立完善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节能减排能否主要靠指标来管,很值得研究。约束性指标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创造,但这个指标只有分解合理才谈得上检查、考核,怎样进行符合实际的分解,要做到这点很难。所以,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综合运用市场交换、政策引导、完善税制、干部考核等各种手段,配合行政命令和约束性指标,使节能减排效果更明显。
把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必须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 不是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 而是必须确保实现, 政府必须对此承担责任。这将促使各级政府真正把节能和环保放在优先地位, 采取严厉的切实行动, 而不再是敷衍塞责[1]。
对于节水指标而言,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高低与COD 的排放量并没有很明确的关系。水的节约利用会带来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但是影响程度却各不相同。在极端情况下,加大了电厂循环冷却水的重复使用率,降低了新鲜用水量,但是并不表现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同比降低。从水耗到污染物排放之间,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来说,这种相互关系更难以量化。反过来,由于实施严格的污染减排措施,也促进了企业资源能源的节约和技术进步,对于节能降耗指标是十分有利的。节能降耗指标和污染减排指标具有较好的相互促进关系[1]。
不论哪个地区, 都必须把全国分配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纳入本地区的“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 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实现, 而不再是自搞一套, 把国家规划目标驾空。地方原定的“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 凡是影响和妨碍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实现的, 都理所当然地应当进行修改和调整。如果原定的规划和计划不变, 特别是预期的增长指标和原定的投资部署不变, 产业结构不进行大的调整, 只是简单地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数字加上去, 那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肯定无法实现。这就是约束性指标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 也是对各级政府的约束作用。通过这两个约束性指标的实施, 造成一种声势, 促使人们发展观念的猛醒, 并形成群众性的监督。追求经济增长有一个较快的速度, 为人民多谋一些福利, 想法是好的, 但是这种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 它必须为人民造福, 而不能为人民造祸, 为子孙造祸。企业为了追求利润, 地方为了追求财政, 任凭污水排放江河, 有害气体弥漫天空, 这是在害人。过去司空见惯、知错不改的事情, 现在必须断然地与之划清界限。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了, 就能更自觉更主动地去转变增长方式,落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应当承认,“十一五”规划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很高,实现有难度,但决不是高不可攀。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目前全国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6%, 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采取两项措施, 就可以节省近亿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00 万t,相当于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30%。这两项措施具体如下[2]。
第一项措施, 用煤耗低的高效发电机组取代煤耗高的中小型发电机组。现在全国中小型火电机组总容量约为1.6 亿kW, 每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为380~500g, 有的更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近几年违规建设的。而单机容量30、60、100万kW的高效发电机组每千瓦时煤耗仅为330~275g。如果在几年时间内, 全部中小型机组被高效发电机组取代, 按每千瓦时节约100g标准煤计算, 一年就可以少用近1亿t标准煤, 相当于减少1.3亿t原煤的采掘、运输、燃烧和排放, 可以减排二氧化硫200 万t。
第二项措施, 大型火电机组都必须安装脱硫设施, 而且保证全部使用。据统计, 2006 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投产的火电机组容量200多万kW, 同步建设并运行脱硫设施的只有一半;2005 年投产的燃煤机组5500万KW,安装脱硫设施的只有40%; 目前全国火电厂安装有脱硫设施的只占30%,而已投产的脱硫设施并没有全部开动。在建设火电机组时不同时建设脱硫设施, 是违反国家关于“三同时”的规定的, 不保证脱硫设施正常运转也是违反国家的环保法的,用几年时间,强制性地使所有发电机组都执行国家规定,安装脱硫设施并且全年运转, 一年至少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0 万t,可见, 不是能耗和污染降低不下来, 而是下不下决心去淘汰那些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设备和工艺, 并下大力气采用先进技术。难就难在这里。非不能也, 是不为也。为与不为是关键。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 采用先进技术, 碰到的难题:一是会影响地方工业的产值和财政收入;二是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被淘汰的企业职工的安置和善后处理。但是, 不管你有千条和万条理由, 总挡不住一条理由: 我们国家的能源和环境容量承受不住这样大量的消耗和污染, 而且也为法律所不容。我们已经搞了50 多年的建设, 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制定了一系列的节约和环保法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一些节能和环保技术是成熟的, 决不能容忍再这样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这是大道理, 一切小道理都必须服从这个大道理。而且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必须全面规划, 分步实施, 不能贻误时机。决不能“叶公好龙”, 成天抱怨增长方式粗放, 成天讲增长方式转变, 等到真正要转变了又怕了起来, 退缩了回去。
减排目标的实现只是“战术”层次的胜利。只有通过污染减排这一手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才是污染减排的“战略”层次的目标。只有当各地、各行业都将污染减排作为自身重要的份内工作和必须实现的发展目标,污染减排指标才不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制约”,环境保护的春天才真正到来了。
参考文献:
[1] 方维中.实现“十一五”节能和环保指标完全可能,必须寸步不让.中国经贸导刊[J].2007,2:10-12
[2 吴舜泽等.从节能和减排指标的关系看污染减排问题.环境保护[J].2007,3:26-29
相关推荐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