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第25届中国环博会顺利闭幕,谋“新”求“质”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时间:2024-04-22 11:25

来源:环保圈

评论(

国际参与度持续回温:27个国家与地区参展,全球76个国家与地区的用户纷至沓来

关注面向未来的环境技术:聚焦资源循环、新兴行业应用、初创企业

40场同期活动开辟多元产业交流渠道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2024年4月20日,第25届中国环博会(IE expo China 2024)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19.3万平方米规模的亚洲旗舰环保展,汇集了2,457家高品质环保设备商、环保工程运营商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参与,为期三天的展会共吸引了90,120名专业观众莅临现场参观交流。

image.png

慕尼黑博览集团管理层成员Falk Senger表示:“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环博会已然发展成为环境技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推动环境科技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并促进了宝贵的合作关系。”

image.png

对于中国环博会在全球环保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中贸慕尼黑展览总经理江刚先生表示:“在当下环保企业普遍面临增长困境和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本届中国环博会成功举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环保市场供需双端的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环保企业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明确行业发展趋势、理清自身发展思路、找好企业市场定位。”

01 聚合产业核心力量,合力推进错位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这一重要的转型窗口期,就需要产业上下游生态圈更强有力的联动合作。

伴随着中国环博会从规模、质量到产业影响力的不断突破,本届展会共吸引了2457家各具资源与技术优势的央企国企、外企、民企、初创企业、科技黑马的同台展示,产业链各细分行业的核心力量将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互通有无,合力推动央企国企聚焦于主责主业、民营企业专注于技术提升的错位化发展,达成产业协同合作共赢。

image.png

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事业部总经理王亚东表示:“整个环保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竞争激烈,为助力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我们公司一直坚持技术创新。今年展会现场,我们带来了生物能源、替代燃料和分离等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得益于中国环博会的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我们有机会与上下游企业及客户在一起展示交流,共谋可持续发展之道。”

在本届展会中,多个细分领域展现出了逆势上扬的态势,供水排水、环境监测、膜分离技术以及大气污染治理展区不仅是展示规模和企业数量保持了稳步增长,同时现场专业观众的关注度也持续高涨,充分说明当前环保产业正在从争夺大赛道转向深耕小赛道,产业驱动力正在从政策与投资驱动,转向市场与技术驱动。

image.png

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高级业务增长经理雷振表示:“如今水务行业正在通向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绿色发展道路,我们今年也带来了一些数字化、低排放的新产品。在展会现场,我们接待了来自全国的新老客户,他们的到访让我们能持续地发掘一些新业务。”

02 聚焦新兴市场应用,拓宽产业发展上限

随着“双碳”制度落地,环保产业正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减污降碳转变,与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环保技术应用场景不断变化,产业边界也在不断拓宽。

聚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联盟携格林美、华友、毅信、伟翔众翼、炙云等8家企业组团参展吸引众多目光,同期举办的2024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大会听众爆满。另外包括电子芯片行业工业用水和节能降碳,能源再利用,生物质能,绿色制造都是此次展会最新的关注焦点。

image.png

上海伟翔众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高级助理李畅表示:“作为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同时具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双百名单资质的企业,此次参展中国环博会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企业产品的平台,也让我们能够对同行业及不同行业的企业有所交流和了解,有助于我们的技术提升和业务合作。”

image.png

北京恩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贾敬师表示:“今年,我们推出了固废行业细分领域中飞灰、矿山修复和太阳能板、锂电池板破碎回收的新方案,展示效果非常不错,我们成功对接了目标领域的客户。中国环博会是我们每年都参加的行业盛会,不仅能助力我们公司的品牌宣传,也高效对接了买家资源。”

03 科技型初创企业大有可为

作为对环保行业初创企业的鼓励与支持,使其能有更多机会面市推广,本届展会现场开设了Start-ups初创展区,汇集了ASUENE、昆仑、君华、纽带、英瑞、晶澜、利达、德基、远富新、宝通等以及来自清华、复旦、同济、交大四大高校孵化平台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共40家。现场这些企业分别展示了各自在碳排放计算、环保智慧平台、治污新材料、分散式污水处理、河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技术。虽说处于初创阶段,但这些企业可谓颇具潜力,其中不少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