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对话苏伊士、赛莱默、丹纳赫:外资环保企业在中国

时间:2022-07-22 09:2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

评论(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外资企业以一种开放分享的姿态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苏伊士的态度更多的还是针对多元场景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竞争力。“如果用对抗不如用赛跑来解决。”秦晓培认为,外资企业不应该只是被动地保护,而应该更早地布局,进而转化成自己在本地市场的竞争优势。

同时,外资企业也逐步加大在本地的技术研发投入,针对中国的环境需求,建立研发中心。张军指出,中国水务市场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国外用了100年控制了污染问题,中国只用了30年。中国的工业体量占全世界第一,涉及很多污染物问题、环境排放问题,这些问题的积累导致国内对环境技术装备的需求增大。这些需求进而导致中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远远超过国外,比如COD的排放标准,国内比国外的标准要严格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研发放在国外,这对于企业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会比较滞后。因此,苏伊士针对中国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标准,几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现在苏伊士在本地研发的技术也开始反哺到总部。

而赛莱默在上海、南京、深圳设立了研发团队,并在南京设有智能决策支持中心,通过数字化转型帮助本地客户解决水问题挑战。

国家整体知识产权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长期的挑战。比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特别是跨国交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技术脱钩、网络安全限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产品假冒、取证比较困难、异地执行问题等,这些都是外资企业所担忧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个案情况。为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有一个技术创新迭代的环境,外资企业也呼吁,中国政府能够优化营商条例,为在华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外企在中国发展的“三步曲”

中国持续的环境治理需求和工业企业治污需求将变得更加深入,这给先进的技术环保企业提供了一个长期耕耘的土壤。未来,在支撑中国美好环境建设上,外资环保企业对中国充满信心,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入。本地化、创新、合作是他们当下乃至未来在中国发展的三步曲。

赛莱默根植中国30余年,见证参与了中国水务市场30年的巨变。“目前来看,中国的水务市场呈现的是综合性、区域性、大项目的趋势,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单打独斗,因此,建立有利的生态圈合作是大势所趋。”吕淑萍表示,这些年来,赛莱默与中国市场上的水务巨头、地方水投都有深层次合作,比如北控水务、粤海水务、山西万家寨水务集团等。此外,赛莱默逐渐从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向智慧水务供应商转型,在智慧水务方面也与地方企业、专业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赛莱默对中国水务市场的现在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十四五”期间,会持续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与中国的本土企业特别是央企国企等头部企业展开合作。同时,赛莱默将会注重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通过整体智慧解决方案,发力于绿色建筑、工业园区、工业零排放、水资源化、水环境综合治理、雨洪管理、水利、农村的供水排水市场,最重要的目标是助力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

苏伊士和威立雅在过去的两年里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整合之后,迎来了全新的苏伊士。如今,新苏伊士面对中国市场的时候,根据集团内部的战略考量,中国市场仍然是苏伊士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类似于中国的“十四五”规划,苏伊士计划今年9月份形成下个五年的战略规划,进行更深入的本地化,在业务上更多地授权公司在中国本地化的决策,和本地政府、企业展开合作。

张军指出,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营商环境显著的进步,能感受到中国技术市场的进步,同时也能感觉到环保行业的成长。中国14亿的人口体量、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人们对环境的高标准追求,这个没有改变。面对中国市场如此海量的需求,对环境标准变化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判断,以及对用户经济性的考量,是新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新需求。用户在哪儿,需求在哪儿,市场在哪儿,企业的增长就在哪儿。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苏伊士没有理由选择保守地发展和成长,中国市场也是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应该忽视的存在。因此,未来苏伊士是笃定在中国的存在,笃定在中国的发展。

面对中国的客户时,苏伊士的定位是既要做超稳定的高质量交付,又要做到全生命周期的高性价比竞争性,和国内同行一起服务国内多元的客户需求,彼此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联起手来,将摩擦成本降到最低,通过紧密结合,将节省出来的价值向终端客户传递。

秦晓培指出,外企在管理体系、产品研发、产业化管控等方面有着优势。基于这样的优势,首先,丹纳赫要发扬系统的管理体系优势,比较精准地识别后续的市场需求,让整体市场少走一些弯路。这可能需要外企有更多的决策本地化。其次,丹纳赫会秉承产品和产业化的优势,交付给客户可靠的、质量经得起考验的产品。第三,今年丹纳赫提出了“启航中国”的口号,未来要更多地在技术层面和国内企业展开合作。

此外,秦晓培还提到了环保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比如营商环境、政经关系、低价竞争等问题。他呼吁环保企业要多沟通,多关注技术,关注创新,关注客户的价值的传递。

薛涛最后总结,所有企业最终的竞争来自管理优势,无论是技术优势还是市场渠道,都是管理优势在不同角度的释放。中国是一个单一主体大市场,有着十四亿人口体量,基础设施高度发达,在本地要素流动比较流畅的情况下,在环境治理需求和产业支撑力的双向共同作用下,中国市场存在着海量的机会,这也是国际化公司绝不能错过一个方向。找增量是合作共赢的基础,如果是博存量就会很内卷。先进的技术企业通过本地化的方式共同寻找用户的隐性需求,挖掘深入的痛点和解决方案,产生增量,会让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