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葛敬:滇池治理成效及经验总结(下)

时间:2020-12-16 10:10

来源: JIEI创新实验室

作者: 李玲玲 刘秋琳

评论(

4、“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2018年—2020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氮磷等关键污染物未能有效控制等难点问题。

明确治理新思路,以“双目标”(水质目标和污染物削减量目标)为抓手

明确四大重点任务(任务削减+双目标+科技+评估)

提出五大保障措施(组织+政策+资金+监督+技术)

5、河长制及生态补偿机制

推出河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一河两长,党政河长、市民河长互相监督。量化的河长制、量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滇池治理成功的核心因素。

2017年开始生态补偿金处罚,处罚金额约17亿元。

image.png

6、双目标考核

河道水质达标而相对湖泊水质不达标,最大程度解决河湖水质标准不统一;将污染负荷削减总量目标分解为各河道、各行政区的考核指标,彻底解决只重视水质指标,忽略污染物总量的问题。因此创新性制定出“双目标”考核体系,以水质改善为目标,以污染物负荷削减量为抓手,通过明确目标,实施目标倒逼,量化治理工作,挂图作战,确保“双目标”达标。

7、严格的地方标准(DB5301)

对于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迫切的滇池流域,执行全国最严的A级标准,主要污染物除TN为5mg/L外,其余指标与地表水湖库Ⅲ类标准一致。这一标准的执行,对改善河道补给水源水质、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提高河道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image.png

昆明市通过科学分析识别出滇池治理的关键因子总磷和总氮,以总磷为突破口,研发并推广了超极限除磷工艺,解决了湖泊除磷的技术难题。超极限除磷工艺运营直接成本为0.2~0.3元/吨污水,污水处理厂提标后尾水总磷浓度(0.02~0.03mg/L),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

 image.png

image.png

8、滇池流域溢流污染控制体系

采用“调蓄+强化处理”核心治污模式削减入滇污染物负荷。建立河道水质、雨量雨频、河道液位等监测调控系统;利用河道周边(绿地、鱼塘等)现有条件优势,建立生态调蓄塘,将初期雨污混合水引入调蓄塘进行初步处理(沉淀+生态处理),之后调入市政管网或人工强化处理站处理,达标(“双五标准”)后外排入河道;以智慧运营调度平台为核心,采用“物联网+云平台”的智慧运营模式,构建智慧运营调度平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溢流污染控制系统。

9、控源截污体系

滇池流域已经基本形成片区截污、集镇与村庄截污、河道截污、干渠截污四个层次的立体环湖截污体系。包括主城区大部分片区配套完善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村庄及集镇基本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35条完成综合整治的入滇河道截污系统,东、南岸村庄、沟渠污水收集的环湖截污干渠。

10、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

从片区截污、到村庄截污、河道截污,形成一整套的截污体系,通过牛栏江调水,通过把少量达不到滇池水质要求的水通过西园隧道外排,把满足滇池水质要求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调入,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总结

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建立有效的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河长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双目标考核及严格的地方标准,有效控制流域溢流污染、建立控源截污体系,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才有了滇池水质劣Ⅴ类到Ⅳ类的显著好转。

滇池水质好转的同时,也为大江、大河、湖泊的治理提供了成功案例及成功经验,为河湖治理指明了方向。湖泊的保护治理越往后越难,因为越往后越要“涉险滩”,越要“爬坡过坎”,越要“啃硬骨头”。目前,治滇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的目标难度持续加大,对于治理压力形成又一挑战。滇池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流域范围内的各个系统,滇池水质突破性达到地表水(湖库类)IV类,其后期治理难度将远超过“十二五”、“十三五”。因此,即将到来的“十四五”给我们滇池人出了一道难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布局,以建成生态之湖、景观之湖和人文之湖为引领,继续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发展思路,持续以滇池水质提升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加强入湖河道水质和污染负荷削减双目标控制管理,统筹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发展、水科技创新、水安全保障、水文化建设、水管理提升、水制度完善,积极探索滇池治理模式,力争在“十四五”末期使滇池水质稳定在IV 类,并努力向III 类推进,最终将滇池打造成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的典范。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