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曾在《中国环境产业》说过:纵观数十年的发展与升级,环境产业就像一个伟大的传奇。公认有极大的前景,却从来没有真正壮大。如供水、城镇污水、污泥等等不同的细分领域,在产业大势的沉浮之中,也都有着自己独特逻辑和发展故事。E20环境平台特别挑选部分领域,结合产业脉络,讲述领域发展以及代表企业的故事,透视产业规律。本期特别刊发污泥领域观察,供大家参考。
开往签约现场的车上,普拉克总经理赵英杰看着一栋栋被甩在身后的大楼,如同过往的岁月,快闪而过。一年前,高碑店百万吨级污水厂的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工程开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此时想到十分钟后即将进行的签约仪式,这些画面在脑海中愈加清晰了起来,他转头对司机说:“我们稍微开快一点吧。”
2015年,国际知名的污泥领域厌氧技术佼佼者普拉克被北排集团收购,(相关阅读:北排吃下普拉克,技术装备再布局,你如何看?)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赵英杰赶着去参加的,正是北排与普拉克股权转让的签约仪式。
现场,当双方代表在股权收购协议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掌声雷动,预示着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这个大市场终于到了爆发的前夜。
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杭世珺,此刻同样感慨万千。十多年前,她与业内专家们一起在“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上呼吁污泥需要被重视的场景,那些在污泥项目现场奔走和挥洒汗水的身影,以及讨论污泥市场因为经费和技术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心……
这一切虽已融进了污泥市场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但一幕幕,仿佛都还在昨日。
回顾污泥产业化孕育与耕耘的二十年,从上海石洞口和唐家沱两大引进项目的运行,到国产技术的百花齐放。从1970年代的冰点,到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升温,到后来成为热点,经过四十余年的摸索,我们有世界各种主流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引进和探索,如污泥干化焚烧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好氧发酵技术等的实战演练;也有像北京洁绿公司这样对国产热水解技术的深入专研,以及如无锡国联一般对污泥干化焚烧技术的国产化发扬;也有具中国特色、推广极其成功的板块压滤方式,其代表类企业景津环保也在2019年成功上市。在此之外,污泥堆肥技术也在进行着不懈探索,并曲折前进……
本文结合污泥产业化过程,选取不同阶段的八个典型的市场和企业发展片段,试着从微观角度,展现污泥处理处置在探索中前进的一个侧面,以及整个行业发展的缩影。
目录
一、从“少人问津”到“家喻户晓”
(一)揭开“污泥”问题的盖子
(二)石洞口项目探索记
二、走上产业化之路,春秋战国时代到来
(三)上海的污泥技术战国争雄
(四)二三线城市的污泥“救赎”
1、国产化的诱惑:成本降下来了
2、叫好不叫座的技术落地生根
(五)污泥的出路:入土为安?
(六)联盟的力量
三、格局初定,踏上大发展之路
(七)两份合同,按下“共赢”按钮
(八)水务大佬盯上污泥协同处置
结语
一、从“少人问津”到“家喻户晓”
从冰点到大热点,污泥市场走过了漫长的40年,但污泥问题真正被拿出来讨论应该是在2000年后。随着污水处理规模的快速增长,污泥产生量也大幅增加。从原来被疯抢的肥料,成为了备受“嫌弃”的污染难题。在不断地讨论声中,污泥问题被提上日程,到了不得不探索解决的阶段。一批专家早期的呼吁与奔走,推动了污泥处理的进展。陆续有污泥处理项目上马,为产业化大幕的拉开,做好了前期探索和试错,为后续产业化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一)揭开“污泥”问题的盖子
2004年,刚刚忙完三峡污水处理工作杭世珺依然心事重重。这几年,污泥问题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了她的心头。回到北京后,她打了十几通电话,希望将污泥的问题揭一揭。王凯军、王洪臣和从英国归来的陈吉宁等专家都觉得到了将污泥问题重点说一说的时候。经过多方沟通,傅涛博士和张丽珍召集组织了第一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污泥问题第一次被拿到台面上,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会诊。至此,污泥的遮羞布彻底被扯掉……
2010年10月22日上午,门头沟法院对北京环保第一大案做出一审判决,倾倒“毒泥”主犯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
这是北京市司法机关首次介入的污泥污染环境案件,也让沉积多年的污泥问题得以在公众视野里爆发。
据被告人何涛在法庭上说,整个污泥处理行业都没有资质要求,与污水处理厂签订的协议只要求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对什么是无害化处理并没有操作规程和具体标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社会化之后,给他们这些环保公司的费用实际上只够运输费,根本没有做所谓无害化处理和防渗漏处理的可能性。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