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时任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回答如何加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问题时,就高度肯定了新安江的流域治理工作,他强调,要借鉴我国第一个生态补偿模式,即新安江流域的水环境补偿模式,探索建立长江流域上下游环境生态的补偿新机制。作为全国的首个试点,新安江流域治理工作的成功,的确提供了思路,做好了榜样。
“一条大河波浪宽”,如歌中所唱,大江大河往往跨越多个省市,来自不同省市范围内的居民,却同饮着一江水。上游水质污染了,下游便会被殃及。而当前,我国跨区域、流域环境管理还存在“环境保护全局性不够”;“职责关系、事权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协调机制比较松散”等问题,跨省区流域治理依然困难重重。
事实上,关于跨省区流域治理工作,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在新安江进行的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去年3月,时任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回答如何加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问题时,就高度肯定了新安江的流域治理工作,他强调,要借鉴我国第一个生态补偿模式,即新安江流域的水环境补偿模式,探索建立长江流域上下游环境生态的补偿新机制。作为全国的首个试点,新安江流域治理工作的成功,的确提供了思路,做好了榜样。
多年博弈 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启动
如大多跨省区的流域治理一样,跨越了浙皖两省的新安江,也面临着责任划分难题。
作为钱塘江的重要源头,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经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入东海。下游的千岛湖是中国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备用水源,而安徽省境内流域流入千岛湖的水量几乎占总入湖水量的60%以上,这就要求上游的来水质量必须“严防死守”。
然而关于上下游如何履行好保护和治理的责任,两地政府曾多年博弈。2005年,两省就曾对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商谈。
据之前的监测数据显示,新安江皖浙交界断面水体总氮、总磷指标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千岛湖的水质正在由贫营养化进入中营养水平并向富营养化转变,这为千岛湖的生态状况敲响了警钟,对新安江的流域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2011年11月,财政部、环保部等在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2012年至2014年作为三年试点期,在监测年度内,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为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1亿元,以两省交界处水域为考核标准,上游安徽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的,由下游浙江补偿安徽1亿元,劣于基本标准的,由安徽补偿浙江1亿元。
至此,争论了多年的新安江流域治理问题,终于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生态联治”实现上下游生态补偿 拒绝环境污染项目180个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聂伟平介绍,2011~2014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环保部报告显示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并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新安江流域“生态联治”,开始受到国家肯定,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从地方政府角度,这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截至2016年4月底,中央及皖浙两省财政累计补助黄山市新安江生态补偿资金24.5亿元,带动试点项目投资94.4亿元。”以生态补偿资金为牵引,安徽省积极探索新安江生态保护新方式,在新安江源头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在全流域建立小组收集、村里集中、乡镇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2015年,黄山市开始推行生物农药集中配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新安江水质优良。
在《焦点访谈》的专题节目报道中提到,安徽省从源头治污的方式,“让村里的路上见不到垃圾,连小小的烟蒂都变成了宝贝。” 村民反应,“有了垃圾兑换超市,街道、河流变得干净多了。现在烟头、塑料袋对我们讲都是宝贝了,老人和小孩都习惯了,把这些垃圾都储存放下来,拿来换盐、肥皂等。”
为了更好的推进流域治理,安徽省在项目引进等方面也下足了力气。安徽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在节目中介绍,试点期间,共拒绝外来环境污染项目180个,投资额达180亿元;同时加大污染企业综合治理力度,关闭170家污染企业,整体搬迁90家工业企业,优化升级工业项目510个,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除此之外,安徽与浙江两省还形成了合作机制,每月固定共同监测水质,在汛期还对污染水质的腐叶进行共同打捞。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新安江已经成为国内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自确定试点以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运行良好, 2015年,皖浙两省正式签订了新一轮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补偿资金每年提高到2亿元。
尽管补偿资金相对于流域生态保护的需要仍是杯水车薪,但却具风向标意义。上游的安徽省为护送一江清水到浙江省而做出的贡献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而这种回报也促进了新安江的水环境保护。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