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014中国水环境治理高峰论坛暨《中国水环境调研白皮书》发布仪式以及内蒙防沙造林公益项目——“树的等待”捐赠仪式在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举行。
1980年“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概念首次提出,即代表着人类对自身文明达成了一种新的审视。这种审视洞穿的本质是:如果未来可持续,如果文明和财富可持续,必须仰赖于地球环境之间可持续,而地球之生命源头,即始于水。
2014年,《第一财经日报》联合旭化成全新起程,探寻中国样本水系,从水源、用水、治水多个角度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水环境给读者,并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系列活动。活动从“水”出发,此次论坛即为活动的第一站。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旭化成株式会社常务执行官、董事小堀秀毅、原国家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农夫山泉董事会秘书周力、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部总监田文红、“上海根与芽”理事长陶瑞琳等来自政府、企业、媒体以及NGO组织的人士参加此次论坛。
作为主办方,《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和旭化成株式会社常务执行官、董事小堀秀毅分别为论坛发表致辞。秦朔指出,可持续的未来才是真正的未来。小堀秀毅则阐释了商业力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此次论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布《中国水环境调研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的内容以《第一财经日报》环境周刊2013年“大江大河”项目的调查报道为事实依据,并结合大量权威的数据进行归纳,客观呈现了中国当下水环境危机现状、治理所面临的难题。
“大江大河”项目共历时一年,《第一财经日报》多位记者赴黄河、长江、澜沧江、辽河、松花江、珠江和淮河七大流域,进行实地的采访并报道,客观呈现了不同流域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治理难、成本高,管理体制机制存在漏洞等。而这所有的问题,集中体现于一点就是缺水。
虽然水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六,但中国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原因是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2500立方米左右,对比全球人均的12900立方米,这一数字仅为世界的1/4,美国的1/5,俄罗斯的1/7,加拿大的1/50,排世界第110位。
近年来,水环境的治理已成为关系民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各地政府也不惜重金治水,但却效果甚微。这也是“白皮书”里呈现的内容之一。
归于一点,中国水资源已经到了“要么为一滴水而战,要么灭亡”的危难关头。
论坛的议程还包括了市政和企业两场“圆桌讨论”,主题分别为“现代城市中水的角色”和“水是企业最大的产业链”。
“可持续的未来”简介
“可持续的未来”是第一财经和旭化成继“环境系列”之后的再度出发。1980年“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概念的首次提出,即代表着人类对自身文明达成了一种新的审视。这种审视洞穿的本质是:如果未来可持续,如果文明和财富可持续,必定仰赖于地球环境之可持续。“可持续的未来”系列不仅包括线上的内容传播,更有线下多元平台,引入社会各方真知灼见,中国智慧和国际经验不断碰撞,立足实业,展望未来,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各自力量。“树的等待”为旗下公益项目。
更多详细信息,敬请咨询:王立扬 13764100772
“树的等待”简介
“树的等待”是《第一财经日报》和旭化成集团共同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2011年,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并依托第三方NGO“上海根与芽”的百万植树计划进行捐赠,捐赠的数量一并计入百万植树计划目标量中。项目以“树的等待”新浪官方微博、微信为线上活动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与公众交流,并成功将“多一个粉丝多一棵树”的活动口号推广开来。多一个粉丝关注,旭化成集团承诺为他在内蒙多捐一棵树。一棵树,成本25元,其中包括树本身以及之后树木存活15年的养护费用。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沙化速度惊人。每年春天,沙尘暴都会侵袭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破坏当地居民的家园,迫使当地人迁徙住地,背井离乡。因此,“树的等待”项目选择内蒙古作为捐赠地,以重振当地活力,抵御由沙化引起的沙尘暴。志愿者种下的每棵树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净化空气中250公斤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项目捐赠的13430棵树将净化约335.75万公斤的二氧化碳。(此数据基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杂交杨树研究项目成果。)
截止2014年3月21日,“树的等待”公益项目已实现18930棵树木捐赠,总计人民币473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