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城市供水安全与城市水系统规划

论文类型 基础研究 发表日期 2005-05-01
来源 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作者 邵益生,宋兰合
关键词 水系统 规划 供水 安全 城市
摘要 城市供水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拟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城市水系统的理论框架,在对城市水系统的内涵、要素、结构、功能和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原理、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和规划内容等进行了探讨;针对城市供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设想。

城市供水安全与城市水系统规划

邵益生 宋兰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 要:城市供水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拟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城市水系统的理论框架,在对城市水系统的内涵、要素、结构、功能和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原理、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和规划内容等进行了探讨;针对城市供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设想。
   关键词:水系统 规划 供水 安全 城市

The Safety of Urban Water Supply and the Urban Water System Planning

Shao Yisheng Song Lanhe
(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100044)

Abstract The safety of urban water supply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safety, basically ensuring realiza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by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urban water resources and ensuring the safety of urban water supply is a very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which involving many fields of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irected by system science theories, the project will try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 of urban water system,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basic factor,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water system, and discuss the principles, aims, tasks and contents of the urban water system planning. Consider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afety of the urban water supply in China,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urban water system plan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s provided.

Keyword: water supply security urban

1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本,是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料、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水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的循环运动特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水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引发了水资源危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和用水不当导致的区域性水源短缺、水质污染和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有10亿人口得不到足够数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21亿人没有安全的排污设施,每年有400多万儿童因此而死去,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资源要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度最高的地区,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新增的用水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由此决定城市将长期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焦点。
   供水安全聚焦了全球的目光。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部长级会议、2000年8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水论坛,主题都是“21世纪水安全”。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致力于到2015年实现“不能获得可持续安全饮用水人数减半”的目标,中国政府也为实现此目标做出了“强有力的承诺”。但是,中国城市供水安全将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挑战。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需要探讨整体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理论发展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以技术进步保障城市供水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对于城市水系统规划的探讨,其要旨便在于此。

2.城市供水安全

2.1城市供水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是保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基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供水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供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承担着向生活、生产、环境和各项建设事业提高安全用水的责任。200260个设市城市供水设施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3546万m3/d,提高各项生产运营用水253.3亿m3,分别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提高了8.3倍和4.0倍。2002年仅地级以上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64292.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3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全国的83.31%,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4191亿元,占全国的66.97%。2002年城市用水人口达到2.74亿,向城市提供各类生活用水213.2亿m3,分别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提高了3.4倍和6.7倍。为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水资源节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与1994比,2002年在增加了7336.9万人用水的情况下,总用水量还减少了23.0亿m3。城市供水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城市供水安全在保障生活和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涉及到生产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要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实现人水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2供水安全的基本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安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城市供水安全主要是指城市供水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支撑城市永续发展的能力和抗御外部干扰的系统稳定性,应当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满足城市正常需求的安全供水、与改善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安全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其中保障供水、提高水质,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最基本的目标。
  “八五”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城市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促进了城市供水设施能力建设。供水设施能力快速增长,公共供水获得空前发展,2002年城市用水“供需比”(供水设施能力与高日供水量的比值)达到1.39,比1990年的0.94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设施的供需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从总体上看,城市供水已经由主要依靠自备水源供水转变到主要依靠公共供水,由主要向生产运营提供用水服务转变到主要向城市生活用水服务。今后城市供水安全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水源安全保护、供水安全保障和饮用水水质的提高。
  中国政府正在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制订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这些措施对于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保护、城镇化安全发展和供水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将于6月1日起执行,该标准对供水水质保障的系统性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准的执行将形成由水源到水厂、配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等各个环节共同构成的多级安全屏障,对于促进供水水质安全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供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污染形势加剧
  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低、地域分布不均、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持续的干旱和特殊干旱年份,往往导致部分城市缺水形势严重。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供水水源短缺的情况又开始出现,并且有从地区性城市缺水向全国性城市缺水演化的趋势。水环境虽然局部好转,但总体上仍呈进一步恶化趋势,供水水源污染形势严峻。2002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达不到80%。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根据有关数据,2002年36个重点城市中有29个城市的供水水源水质都低于《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要求。2005年初有关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的45个城市其饮用水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
  由于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出现了大范围的城市缺水,部分城市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用水。供水水源的污染,不仅加剧了水源短缺的情势,而且增加了饮用水的处理难度,致使饮用水水质安全难以保证;有机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与氯作用,不仅增加氯耗,而且生成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胁。水源不足和水源污染迫使一些城市实施远距离调水或改造净水工艺,增加了供水成本。
  在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城市供水水源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污水排放仍在持续增加,城市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主要表现在:
  ①一些城市供水水源结构单一,应急供水调度能力低。过分倚重地表水,水量变化较大,水源调蓄能力差,遇有特殊干旱年份就被迫缩减用水,甚至居民生活饮用水也要实行定量供应,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过分倚重地下水的风险也是较大的,地下水环境脆弱,一旦遭受污染就很难恢复,从而对水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②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用水量随之迅速增长,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污水直排量逐渐增加,加上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导致区域性水环境功能退化,城市供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部分水源水质甚至降为劣Ⅴ类,丧失供水水源功能,被迫退出供水领域。水质型缺水加剧了缺水的严重程度。
  ③一些城市对水资源制约条件重视不够,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水源支撑条件和水环境影响因素缺乏细致分析和科学论证,忽视了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要求较高的特点,可用水资源估算过高,导致城市规模偏大,产业发展方向不合理。有些城市的高耗水、高污染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企业用水量占城市总用水量的70%~80%。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一方面是对水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另一方面污染当地城市供水水源,加剧了缺水矛盾。
2.3.2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供水管理落后
  近十几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度增长,城市供水设施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地区间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不同规模城市间也有明显差异。2002年东部城市用水普及率平均达到了86.23%,而中部地区只有75.84%,西部地区仅为60.59%;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用水普及率分别达到了86.70%、90.35%和75.79%,而中小城市只有69.20%和72.16%。
  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不配套,同时自备井供水造成了对公共供水的冲击,使得公共供水设施利用普遍不足,全国设市城市的公共供水设施能力闲置达20%以上,部分城市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80%。公共供水设施利用普遍不足,不仅造成供水企业无效固定成本的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依靠自备水供水,供水水质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自备井供水管理弱化,一方面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公共供水设施闲置。自备井供水大多存在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低的问题,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有的运行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水质管理严重失控,超过半数的自备井供水水质不合格。二次供水管理权限不清、责任不明,大部份供水设施严重落后和老化,并且长期疏于管理,供水污染普遍存在,有的水质合格率还不到10%,有的常年藏污纳垢,有的已经直接导致严重的疾病。
  水质监管体系不健全,水质安全缺乏基础保障。在经营管理权下放企业以后,政府对供水水质的管理还没有理顺。目前除国家网中心站和个别监测站外,其他绝大多数监测站都设在供水企业内部。企业自检能力得到了加强,但水质管理上的以企代政问题十分突出,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水质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两级网三级站”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作用严重弱化,供水水质安全缺乏机制保证。
2.3.3管网老化,净水工艺落后
  许多城市的管网存在严重老化的问题,相当数量的管网使用年限已经超过50年,多数采用灰口铸铁管,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管道未做内防腐。这些管道多数锈蚀严重。供水管网老化造成供水漏损严重,并且漏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至2003年,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从7.89%增加到16.71%。管网老化严重影响管网水质。管道腐蚀结垢,使水中铁、锰、色度、浊度、细菌等指标升高,造成管网的二次污染,水质恶化。管网老化还影响管网水质稳定性,产生消毒副产物(如THMs等)。有关调查显示,城市供水流经管网到水龙头时水质合格率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管网老化导致爆管事故频繁发生,影响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有的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供水管道爆管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之一。
  技术水平总体上较低,难以适应保证水质和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要求。近50%的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于80年代中期以前,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常规处理工艺为主,对某些特殊有机污染物,特别是对高稳定性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如卤代有机物、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等的去除效果有限,难以适应原水水质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预氯化工艺,使得高浓度的氯与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直接作用,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威胁水质安全。随着水源污染形势加剧,许多城市的净水工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供水水质安全的需要。
2.4供水安全的基本对策
2.4.1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加强城市水系统的规划管理
  以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为指导,实施“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以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用水管理、积极发展应用节水技术、继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统筹供水水源建设和水环境保护、统筹供水发展和污水处理、协调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排水管网建设、协调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充分发挥城市污水设施的综合效用。发展海水淡化与利用、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特殊水处理等技术,多渠道开辟供水水源。
  为此要改革传统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管理体制,将城市水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管理范畴,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地位。以城市社会经济与资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依据水循环的原理统筹规划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增强城市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城市供水的系统安全性能。
2.4.2城市水资源节约保障体系,创新供水安全管理机制
  把资源节约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供水行业资源节约保障体系。一是提高城市供水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把资源节约贯穿于城市供水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切实改变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供水设施利用率和原水利用效率。三是切实加强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四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技术落后的供水工艺设备,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城市供水安全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城市安全供水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亟待加强。一是要完善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城市供水水质督察制度建设,强化城市供水水质的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建立城市供水水质情况的通报制度。二是要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城市供水水质督察网”的作用,及时掌握城市供水水质动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应急能力。三是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供水,加强对二次供水和自备井供水的管理。四是加强城市供水水源管理,实行城市用水备用水源预案制度。
2.4.3供水管网改造,加快供水行业技术进步
  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完善城市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提高管网的配水能力和水质稳定性。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供水,逐步替代生活用水领域的自备井供水。理顺二次供水管理体制,加快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与改造。通过发展公共供水整体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程度。
  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以技术进步带动传统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逐步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工程化经验及能力,提高集成化水平,努力发展我国城市供水技术装备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生产的自动化管理,扩大信息化应用领域,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快开发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持久的根本保障。

3城市水系统规划

3.1城市水系统基本概念
  
城市水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以城市水源为主体,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过程,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且随时空而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定义揭示了城市水系统的如下4个基本特征:
  (1)城市水系统是一定城市空间内水循环各组成部分和各循环阶段的有机统一整体;
  (2)城市水系统具有二重性,是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和社会循环系统的耦合;
  (3)对城市水系统的认识,必须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这三个层面上完整地把握;
  (4)城市水系统的组成,包括水源、供水、用水、排水等四个子系统。
  从城市水系统的特征上看,城市水系统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所说的“水资源系统”或“水源系统”的范畴,这个系统不仅包涵了相关的自然因素,还融入了社会、经济、甚至是政治等许多社会因素。
  城市水系统的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等四大构成要素(或称子系统)的相互联合构成了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个循环系统,每个要素都对这个循环系统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水源系统是城市水系统的基础要素,供水系统是城市水系统的开发或生产要素,用水系统是城市水系统的需求或消费要素,排水系统是城市水系统中最敏感的要素,具有两面性,良性的排水(经净化处理后排放)可增加水源的补给量,不良的排水(未经净化处理直接排放)则污染水源水质,进而减少水源的可用水量。
  城市水系统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特征(图1),同一层内的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而需要在上一层次系统中加以综合与协调,以保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城市水系统的的总体功能是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用水需求,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需求。这里所指的约束条件有三层含义:一是不能破坏水资源量的补排平衡;二是不能破坏水资源的质量状态;三是不能破坏水资源的赋存环境。系统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各层次子系统功能的实现为前提。

  天然状态下的水循环系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是动态平衡的,当天然水体被城市开发利用进入社会循环时,原来的自然平衡机制被打破,形成了一个“从水源取清水”到“向水源排污水”的城市水循环运动(图2)。水系统每循环一次,水量便可能消耗20%-30%,水质也会随之恶化,若将污水排入环境,又会进一步污染水源,从而陷入水量越用越少、水质越用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模式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中观察,都是处于失控状态的,必须加以改变。而改变循环模式、实现供水安全的关键措施便是加强对城市水系统的控制管理、协调管理和引导管理。

3.2城市水系统规划与科学发展观
  
城市水系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的综合管理、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城市水系统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水资源不仅分布不均,而且总体短缺的局面开始显现,近两年来南方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缺水;水环境虽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污染加剧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有的水源检出了多种具有雄性生殖毒性、内分泌干扰活性和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情况集中表明,我国城市供水安全面临的外部形势是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存在。
  然而,城市水系统内部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①城镇区域发展与水资源的协调失衡,地区间争水严重;②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不协调,导致区域性的缺水和水环境污染;③城市水系统脆弱,安全保障能力低;④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产生的利益分化,将使这些问题更加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有关的规划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城市供水安全的需要,现行的单一专项规划的管理模式只能进一步加重城市水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状态,并有进一步淡薄公共利益的倾向。
  为了控制水系统的总体布局、协调水系统的整体功能、引导水系统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城市水系统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必须从我国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和改进管理,寻求一条在城市内部加强系统控制和综合协调的技术路线,以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3.3水系统规划原理
  
城市水系统的控制目标是调整水系统的循环模式、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尽可能减少循环过程中的水量消耗和水质退化,诱导水系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图3)。

  围绕“节流优先, 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本要求,加强节水、治污和再生水回用力度,建立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机制,改良城市水系统的循环模式。城市水系统控制途径是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子系统:①增加“节水”子系统(图4a),不仅可减少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还能减少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②增加“治污”子系统(图4b),削减污染物,遏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源水质;③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图4c),实现多渠道开源,减少取水量。

  上述控制途径的技术管理手段,是按照系统管理的原则,通过水系统规划,对城市水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内容包括需求控制、污染控制、渗漏控制、节制控制和补给控制。
3.4水系统规划内容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促进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其目标是通过控制、协调、引导,对内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对外维持水环境安全和协调区域水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原则,就是正向保证和反向约束的对立统一。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和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既要满足城市发展中的合理需要,又要对城市的发展提出调整和制约的要求。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内容,总的说来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等子系统及其各项要素的统筹安排和综合管理”。对应于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城市水系统规划的任务是:在城镇体系规划阶段,做好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合理选择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划定蓝线控制范围,研究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水需求,确定水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3.5水系统规划的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城市水系统规划工作还没有深入开展,基本上还处在有关专项规划的阶段,与此相关的规划管理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多部门管理,专项规划交叉重叠,对一个问题各自表述,内容相互冲突,实施困难;②重心下移,偏重工程技术,对发展目标、功能协调、整体布局重视不够,导致规划频繁修编或违反规划搞建设;③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使得有关专项规划由主管部门编制演变为实际上由业主主导编制,市场机制作用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利益分化导致淡薄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环境利益,系统之间更加不协调。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贯彻行政许可法,《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4年工作要点》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制定《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并把城市水系统规划作为实行城市蓝线管理的一项具体技术措施。城市水系统规划将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绿地系统、防灾系统等的系统规划并列。中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目前已着手开展城市水系统规划工作,并在建设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由城市水系统规划研究设计所具体承担了《城市水系统规划技术标准》的研究。
   该研究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供水行业市场化发展趋势,立足于城市供水安全,研判和揭示城市水系统的国家利益和公众长远利益与供水经营者利益之间、水系统设施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间的矛盾运动,提出城市水系统规划管理的技术措施,根据公众利益和供水安全的需要,控制、协调和引导城市水系统的发展,建立城市水系统的安全控制体系和协调发展体系。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主要重点是:
   (1)分析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从区域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水源安全,按照城市水源安全的要求评价城市发展的适宜规模和城市产业发展的合力方向,为城市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2)从水系空间、水体功能、水系统工程设施等多角度分析城市水系统的构成、功能特点和协调稳定性,以城市安全为目标研究城市水系统安全,通过多方案比选提出城市水系统的安全控制目标、协调发展机制和发展引导目标。其中,安全控制目标包括水系统蓝线控制目标、水环境安全控制目标和水设施建设控制目标,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专项目标协调机制、设施功能协调机制和空间布局协调机制。

4结语

  水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应对水危机需要适宜的理论指导。本文以当前中国城市中业已出现并有可能继续加剧的城市水危机为背景,试图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构建城市水系统及其控制与规划的理论框架,并期望对中国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有所促进。这也是笔者近年来认真思考并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文中对城市水系统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城市水系统的控制还缺乏定量的描述,对城市水系统的规划仅提出粗浅的建议,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谬误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汪光焘,《领导干部城乡规划建设知识读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邵益生,钱易主编,人与自然百科(人与水),辽宁:辽宁出版社,2000
[3]刘昌明,钱易,邵益生主编,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第5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周干峙,邵益生主编,西北地区城镇发展及水务对策研究(中国工程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议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研究,城市发展研究,1996(2)
[6]高云福,城市化发展与水系统的演变,城市勘测,1998(3)
[7]邵益生,中国城市水可持续管理的战略对策,中国水工业科技与产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邵益生,城市水问题与城市水战略,中国建设报,2002(8)
[9]邵益生,城市水系统与城市大网络,中国建设报,2002(12)
[10]Shao Yisheng. Review and Prospects for Urban Strategies of China, Pre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c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 2000 Chinese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Press2000.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