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冷却水处理新工艺研究
李松田 (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长浩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占生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摘 要 提出了一种新工艺--前期预膜加臭氧、磁化联合处理。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同时阻垢、缓蚀、杀菌,又不造成再污染,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冷却水 水处理 预膜 臭氧氧化 磁化
1 试验设备和材料
1.1 主要装置
蒸气发生炉(换热器);聚氯乙烯材料的冷却塔和贮水池;FZM型不锈钢水泵;LIB型转子流量计;C6-46-3C型排尘风机;0.4 T的磁力阻垢器;臭氧发生器。
1.2 试验仪器
723分光光度计;DDS型电导率测定仪;pH3-3C型酸度计;HG-3型火焰分光光度计。
1.3 试验材料
试验管:Ø 10mm×1mm碳钢管,外壁镀铬;
试片:50mm×25mm×2mm,A3钢。
2 试验方案及结果
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2.1 试验方案
试验分A、B两个系统。
A系统:用200mg/L的Na2MoO4进行预膜,同时在贮水池中投加臭氧,保持剩余臭氧浓度为0.03~0.10mg/L,5d后将预膜剂换作冷却水。磁力阻垢器安装在换热器前的管路上。
B系统:用20mg/L的Na2MoO4进行预膜,臭氧投加方式为间歇式,每2d投加一次,每次60min,其它同系统A。
2.2 试验结果
2.2.1 水质分析
试验过程中每天定时取水样进行常规分析,其中SO42-、Cl-每周做两次分析,结果见表1。试验用水为北京某石化公司生产用水。
2.2.2 污垢热阻测定
本试验的试前准备、开车、正常运转、停车及试后处理均按中石化总公司生产部执行的方法进行,试验过程中及时记录有关数据。污垢热阻测定按文献[3]进行,结果见表2。
2.2.3 结垢和腐蚀情况
系统运行21d后停车,试验管按GB5776方法进行处理,并按下式计算污垢沉积率和腐蚀速率,结果见表3、表4。
mcm=(G2-G3/AT)×30
F=[(G1-G3)/AT]×2.4×106
式中 mcm--污垢月沉积率,mg/(cm2·月)
? A--粘附面积,cm2
? T--试验时间,d
?F--腐蚀速率,mg/(dm2·d)
?G1--试验管试前质量,g
?G2--试验管除垢前质量,g
?G3--试验管除垢后质量,g
2.2.4 挂片的腐蚀情况
系统开始运行后在两个系统的贮水池中各挂一组试片,此时试片可看作预膜片。在停止加药后再挂一组试片。试验结束后取出处理,计算腐蚀速率,结果见表5。
3 讨论
① 按照中国石化总公司执行的标准[3]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A系统试验管和预膜试片的腐蚀速率均达到“好”等级,未预膜试片处于“好”的等级。B系统试验管腐蚀速率达到“好”的等级,预膜试片在“可以允许”范围,所以本试验方案对腐蚀的控制是成功的。A系统比B系统缓蚀率更高,原因在于A系统预膜剂浓度更高,且连续投加臭氧,A系统未预膜片腐蚀速率比B系统更低也证实了这一点。
② 两个系统由于采用臭氧杀菌,所以管路比较清洁,生物污垢减少(可从流量计观察),而A系统由于连续投加臭氧,几乎不产生生物粘泥。这说明臭氧有效地控制了微生物繁殖,大幅度减少了粘附和垢下腐蚀作用。
③ 两个系统极限污垢热阻均达到"好"的等级,说明磁化作用使得垢层疏松,传热效率降低幅度较小。与以前所做空白试验[4]相比,阻垢率为70%~80%。粘附速率接近允许值,偏高的原因之一是计算时未扣除膜层的质量,另外水的硬度、离子强度、磁场强度等会影响磁化效果。据称水的硬度大于350 mg/L时处理效果稍差[5]。
4 推荐工艺
预膜是为了防腐,磁化的主要作用是防垢,而臭氧的杀菌作用最出色,三者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本工艺将三者结合起来,为循环冷却水处理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绿色”工艺。其特点是:①同时杀菌、缓蚀、阻垢,处理效果好;②排污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社会效益好;③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经济效益好。
根据A、B两个系统的试验结果,建议在试验水质条件下,预膜剂浓度20mg/L,磁感应强度不小于0.4T,臭氧采用连续投加为好,为节能也可间歇投加,使其主要发挥杀菌作用。剩余臭氧浓度约0.05mg/L,其它参数:浓缩倍数3.0左右,流量Q=180L/h,?Re>4000,换热器热负荷q≤17.5W/m2,循环比1/4~1/5。实际应用时,尚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运行参数。
参考文献
1 陈昭威?磁场处理水的机理探讨?物理,1992;21(2):109
2 Odgen M.Industrial Water Engineering,1970;7(6):36
3 中国石化总公司生产部、发展部?冷却水分析和实验方法?安庆:安庆石化信息中心,1993.402
4 李松田,李汉斌,王占生 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动态模拟实验?工业水处理,1997;17(4):19
谢绮芬 磁化水及其应用 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2.55
作者简介:李松田 男 36岁 副教授?
通讯处: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40号 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收稿日期 1998-08-23)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