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时间:2005-11-07 13:56

评论(

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就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十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期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上了新的台阶,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西电东送”工程势头强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两基”攻坚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今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2005年初在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指示我们,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现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基本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省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五”期间,我省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较为有利。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趋于良好;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健康成长,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内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并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改善,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二、集中力量抓好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坚持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抓好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采取项目带动、易地搬迁、长期救助等扶贫方式,切实搞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整合扶贫开发资金,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继续组织对口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新路子,推进开发式、开放式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帮助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提高生活水平,建立抑制因灾、因病等返贫的长效机制。
2、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依托生物多样性、利用环境差异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动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加快实施以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切实加强对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支持。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继续发展烤烟、油菜等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马铃薯、辣椒、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等乡镇企业;注重通过发展林业、科学利用林地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及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建设原料基地为基本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的统筹协调,改善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的制度环境。
4、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合理补偿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服务、指导和协调,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继续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继续抓好毕节试验区等农村改革试验试点。
5、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新增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农科教相结合。按照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推进以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文体站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乡镇基本建立起文体站和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巩固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好乡村建设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建设公共设施,大力普及沼气,重视解决农村燃料问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民族文化村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1、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建成“一横一纵四联线”高速、高等级公路的基础上,实施“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网建设规划;加快以二级公路为重点的路网改造,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加快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实施通乡油路工程。加快构建“三纵三横”铁路网络,建成隆黄铁路黄桶至织金段,完成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和六盘水至沾益复线建设,实施贵阳枢纽扩能改造,做好东南铁路出海新通道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改造扩建贵阳龙洞堡机场,完善民用支线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加快形成以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集中力量建设水运主通道,完善航运配套设施,提高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过能力。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相配套,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综合运输体系。
2、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以黔中水利枢纽为龙头,以“滋黔”工程为骨干,以“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益民工程”为基础,多种工程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开发和调配能力。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继续实施大型灌区改造工程,逐步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的城镇供水能力建设,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城镇缺水问题。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建立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建设农村电信网络,加强邮政网络建设,保障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确保通信安全。
(三)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
1、加快构建特色经济体系。依托我省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经济,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做强做大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抢抓“西电东送”机遇,继续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加快电网建设;积极开拓周边电力市场,大力培育省内电力市场;加快煤炭资源勘查及矿区总体规划,建设一批安全、高效、低排污的大中型骨干矿井,尽快形成“大煤保大电”和煤电联营的格局。按照“产量不减、市场不丢、扶优汰劣、渐次调整”的思路,调整优化高耗能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电力与相关产业的整合,积极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在我省建成重要的新型煤化工、磷化工和铝工业基地。
做强做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实行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黄果树烟草集团加快技术改造,培育名优品牌,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各方配合搞好以“烟水配套”为重点的烟叶基地建设,实现由烤烟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以茅台酒为龙头,发挥国酒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酒类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适度扩大规模,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市场占有率。
积极培育以旅游业、生态畜牧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永续利用,鼓励投资者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旅游交通和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多渠道培养旅游服务人才,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实施旅游精品方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旅游和休闲旅游,建设地质公园,推动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专项旅游转变,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畜牧业,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改进饲养方法,推广小区养殖,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覆盖广大农村的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培育壮大畜牧养殖、营销、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好建强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县。
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以民族药为重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发展有竞争力的民族制药产业集群。依托品牌产品及骨干企业,以辣椒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工业的发展。在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推进林(竹)浆纸一体化建设,发展林竹产品加工和造纸工业。
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依托、以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团队为支撑、以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为保障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锂电池、高容量聚合物的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制造基地。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等骨干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实行重点突破,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振兴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制造业。
2、提高重点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挥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结合起来,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提高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科技转化和技术开发能力。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提高技改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实施“百亿元企业”建设方案,争取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小巨人”企业,提高重点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努力促进服务业壮大规模、提升素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更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积极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营利性公用服务机构和事业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对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
4、积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各市州地所在地城市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小城镇发展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生活环境适宜的城镇。加强城镇供电、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城镇供气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力争中心城市基本完成供水管网和电网改造。改革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土地、行政管理、户籍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做好城镇规划,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5、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引导和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支持贵阳城市经济圈率先发展,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增强城市功能和整体竞争力,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地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搞好经济强县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省域周边市县跨区域开展联合与协作。建立健全市场通道,打破行政区划局限,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健全互助通道,鼓励较发达地方通过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带动欠发达地方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合作通道,完善区域间互动互促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多种形式的区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6、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支持民族地区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新路。把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作为全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摆在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支持民族地区开发优势资源,优先安排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多渠道帮助民族地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对民族地区加强政策扶持,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其他方式,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制定和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切实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四)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制定切合省情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完善调控体系和目标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降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高度重视和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努力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强化鼓励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厉行节约,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支持贵阳市搞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省内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促进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重点支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构建产业协作平台和产业循环系统。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经济示范村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3、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占补平衡制度,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盘活存量土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鼓励建设项目多用坡地、闲置地和非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采取阶梯式定价、超量加价等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坚持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和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合理开采和有效保护稀缺矿产和优势矿产资源,加强对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督管理,鼓励综合利用矿山废弃物。加强生物种群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和治理外来物种对我省生态的损害。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加强节约资源的立法以及有关法规和规章的修订工作。
4、扎实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在西部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在中心城市周围开展森林等生态资源管护、在东部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高质量实施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长江和珠江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加大对林业重点县的扶持力度。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加大环境保护和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使环境保护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依法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在制定及实施各种开发和发展规划时,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江河湖泊水质监测和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重化工、煤炭等企业污染物排放,逐步实施中心城市的污染企业搬迁,实现城镇周围、主要河流湖泊和交通沿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发展环保产业,合理调整城乡能源结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在市(州、地)所在地和部分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按照“211工程”的要求建设好贵州大学。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2、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解决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健全推动科技进步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发挥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3、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总量增长、结构改善和素质提高。加强后备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相结合,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完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我省重要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业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深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一)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创新管理方式,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起草、制定和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合理划分省和市(州、地)及县(市、区)的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管理范围,分清责任层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和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企业依法向社会募集资金,争取有更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各类企业都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深化投资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合理划分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利用项目融资、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措施,促进企业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方向,在合理界定事权,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基础上,坚持并完善“以奖代补”等办法,逐步健全省直接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实行增收有动力、节支有压力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建设,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范税收征纳行为。实行促进电力体制改革、煤炭生产集团化、烟草工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财税政策措施。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好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市场硬件建设、规则建设、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统一管理一级探矿权市场,实行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发展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行的各类中介组织。整顿治理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
(五)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考核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确立“诚信贵州”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完善统筹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促进引进项目和到位资金显著增长。进一步办好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造条件建立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西南六省区市和泛珠三角各方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经贸关系。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出口主体、市场和产品多元化,努力提高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重;鼓励进口省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产品进出口协调机制,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落实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创造条件建立出口加工区,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建设好村级和社区组织活动阵地,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营造人际和睦氛围,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开展面向城乡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完善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禁毒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二)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就业安置和培训的投入,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搞好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继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善创业和就业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人口覆盖面,认真研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建立救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探索和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社会福利、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切实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三)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以疾病预防和农村为重点,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基本医疗,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医药,改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提高医疗救治和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计划免疫,综合防治重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发掘地方民族文化精华,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地方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检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抓紧抓实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责任落实和监督管理。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药品、食品、餐饮等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管。
五、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依法治省,推进法制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好普法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和完善党管武装制度,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任务。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和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继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坚持和完善加快发展的思路,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正确把握富民兴黔工作大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体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满怀信心,真抓实干,奋发图强,为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贵州日报)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