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和运维:问题审视和探讨

时间:2025-02-20 10:1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E20供水研究中心

评论(

城市更新、城市生命线、韧性城市……近年来,这几个热词备受关注。

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城市更新被列为研究议题和重点工作。供水管网如同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区供水管网改造作为供水管网改造的 “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于推动城市更新以及建设韧性城市至关重要。接下来,小编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小区供水管道改造和运维的问题。

一、管网改造政策:密集出台

2020年至2024年,中央围绕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同步推进供水管线与小区改造、供水设备设施更新、老旧管网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5.6万个,更新改造小区内各类老化管线超过5万公里,全年累计建设改造各类管网16.3万公里,预计在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在城市更新存量提质的时代背景下,管网提升改造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

以下梳理了与供水管网改造紧密相关的中央政策:

image.png

在城市供水管网中,市政管道和小区管道分别扮演着“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的角色,在改造时皆面临着改造成本高、资金筹集难、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相较于市政管道,小区管道改造起来更为棘手。这是因为市政管道虽规模庞大,但责任主体相对统一,决策和执行流程相对明晰。而小区管道涉及的责任主体更为多元,供水企业除了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还要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以及居民住户等进行沟通。各方诉求与立场存在差异,配合度参差不齐,协调难度极大。本文也主要围绕小区管网改造进行讨论。

二、小区管网改造:阻碍重重

据统计,各地对于小区管道改造的力度持续加大,例如,四川省2023年开工改造5293个小区,完成供水管道更新改造2202公里,2024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523个,改造供水管道2698公里,2025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4000个以上,更新改造燃气、供排水等老化管道6000公里以上。部分地区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改造难度显著提升。在推进供水管网改造的进程中,面临着以下诸多难点:

01

难点一:

改造主体不统一,质量难保证

供水企业由于熟悉供水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和各种管材的性能,能够在改造过程中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部分地区将小区改造中的供水管网改造部分交由供水企业负责。此外,由于供水管网改造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一部分,也有部分地区站在统筹规划的角度,对包括各类管网改造、房屋外立面修缮、小区道路改造等在内的多项内容进行整体打包招标。前者能够较好的保证供水管网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性,后者则是在整体的角度提升改造效率,各有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非专营单位建设的情况下,供水管网容易出现管材选择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给后期的运维额外增添烦恼。因此,对于非供水企业直接参与的项目,建议配套有效措施,确保供水企业的监督权,使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对改造项目的建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难点二:

改造成本高昂,资金筹集难

根据广东省东莞市发布的数据,万江街道15个小区529公里的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投资高达约6亿元。这一数字可能会由于地区条件、建材价格及施工难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区供水管道改造投入需求巨大。面对如此高额的改造资金,究竟该由谁来承担呢?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水司自筹为主E20先前发布的《管材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小区庭院供水管网改造的资金主要来源之一为企业自筹,如河南省郑州市构建政府与企业35:65资金分担模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南京市老旧供水管道改造实施方案(宁政传〔2023〕16号)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全部老旧管道改造资金由供水企业自筹资金解决。但在水价调价难、供水发展要求高等境遇下,供水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二)政府出资为主小区供水管道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也会作为主要出资方解决居民用水难题。例如,2024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中提到,云南省玉溪市借助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政府主导出资70%,供水企业出资30%,推进老旧供水管道改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小区供水设施改造工程中,市级和区级财政资金占据75%的比例,水司负责投资建设剩余的25%。然而,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以政府出资为主的模式也将受到限制。(三)居民自筹为主居民作为管网改造直接受益方,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难度,但是以居民出资为主的情况也有存在,比如南充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居民出资率高达96%。受经济下行影响,居民经济压力增大,让居民出资必须要有合理的依据和可行的实施路径。例如,四川省在《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0〕63 号)中,提出构建政府、居民与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改造资金机制,秉持“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居民出资或动用维修资金参与改造;天津市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本市老旧小区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函》里明确了建立专项维修资金的标准和交存金额;南充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对居民投入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其中78.7%用于改造,21.3%用于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这些举措为引导居民出资提供有益参考。

03

探索多元渠道,破解资金困局

改造项目面临大额的资金需求不应由任一方独自承担,要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水司、居民多方筹资的渠道,充分撬动所有可动用资源。一是申请中央类资金。2023-2024年,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超过4700亿,重点支持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2025年投入力度还将继续加大。以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例,因其优先支持整装大项目,小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可以与其他管线、周边相邻小区、新建项目等进行有机捆绑,整合成综合性的项目包,提升资金的可落地性。二是关注地方类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财政补贴或投资补助、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等,都是可以考虑申请的资金来源。在当前中央财政审批要求趋严、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的形势下,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积极借助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引入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企业参与项目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开发适合老旧小区改造的金融产品,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等,将收益欠佳的小区管道改造项目与现金流稳定的棚户区、老厂区改造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捆绑立项,以此实现项目整体的资金收支平衡。对于业主自主筹资、自我修复意识较高的老旧小区,探索创新“部分出资+长期分摊”等模式,提高居民出资意愿。此外,改造时应充分考量居民的实际需求与经济承受能力,定期公开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让居民的钱花得放心、花得开心。

三、小区管网运维:权责不清

通常情况下,小区管道的运维管理方为供水企业或小区物业。前者主要是受政策鼓励,如郑州、广州、深圳、中山等地印发相关工作方案,鼓励或要求改造完成后小区管网的运维工作由供水企业来承担;后者则是作为全体业主委托的第三方来负责小区管道运维工作。

供水企业拥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先进的检测维修设备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遵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规范,能够迅速调配所需的管件、管材等物资,准确地诊断和解决管网出现的各类问题。但供水企业管理范围一般较广,无法熟悉每个小区的物业管理规定和居民生活习惯,容易出现处理不及时、协调受阻等问题。物业设在小区内部或附近,对小区的建筑布局、管网走向和用户情况较为熟悉,事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由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一般仅限于解决表面漏水、阀门故障等难度低的小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正是因为运维责任主体的不一致,小区管道不乏维修纠纷问题。当物业无法及时解决管道维修问题时,居民会直接联系供水企业,但是供水企业又不具备相关责任和权力,从而导致较为复杂的沟通协调问题,也有损供水企业形象。并且对于已经实现抄表到户的小区,如小区内管网为其他单位运维管理,供水企业可能还需承担不合理的漏损损失。此外,即使小区管道已交由供水企业维护,但若前期施工方在施工质量上存在问题,也容易引发后端运维管理成本的上升。

产品全生命周期概念炒得火热,管网能否实现由供水企业“建改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长远来看,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能够促进供水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则避不开产权的问题。在法律层面,《民法典》规定,建筑区划内的公用设施属于业主共有。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改造后专营设施设备的产权可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给专业经营单位”。小编认为,如小区管网改造资金主要由政府和供水企业承担,则可进一步探讨产权移交的有效实施路径。如此一来,无论是日常的巡检维护工作,还是未来涉及的大修、更新等工程,都能够使工作流程更加顺畅,资源调配更加高效,进而有利于整个供水管道系统的长期管理与维护。

四、结语

行百里者半九十,管网改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各地供水管网改造已步入深水期,越往后越是“硬骨头”。老旧的管道改造完成后,随着时间推移,又会不断有管道老化成为新的老旧管道,如此轮回迭代、周而复始。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作共赢,推动小区供水管网向着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持续发展,为韧性城市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