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质生产力下,碧水源以智引领、以智赋能!

时间:2024-04-15 09:2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刘彤整理

评论(

双膜海水淡化关键集成技术工艺流程图

创新要素变革,膜产业体系开辟新赛道

成功进军盐湖资源开发产业。围绕盐湖提锂、盐湖化工材料、物料分离浓缩与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钛系吸附剂等4款盐湖提锂产品,打通了以“吸附-膜法”为核心技术的盐湖提锂全产业链技术路线,紫金西藏拉果错盐湖实现全球首次应用。同时,完成盐湖分离浓缩膜国产化替代,成本降低30-50%,已成功应用于青海五矿盐湖项目。

微信图片_20240415092821.png

工艺流程图

积极拓展工业零排领域。依托在工业废水处理和膜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积累,开发了多级加载体精确预处理技术、抗污染极限膜浓缩技术、高盐水回用技术,工程的整体运行费用降低约10-15%。针对零排项目的特殊需求,碧水源已开发分盐纳滤、高压反渗透等系列膜产品,积极推动国产膜替代和高端化应用,在电力、钢铁、煤化工等领域实现了国产化膜替代。

加快布局医药膜产业。碧水源组建了生物医用膜专业公司,将重点发力医用膜全面国产化。按照“三步走”计划,围绕微孔过滤膜、纳米纤维和超滤膜的研究,开发微生物富集膜、蛋白分离浓缩膜等,形成系列化产品,逐步实现“技术自主化、产业规模化、领航行业化”。

02以智赋能,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数字技术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并且正与千行百业融合向纵深拓展。正视和拥抱智能进阶,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环保行业对智能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嗅觉和关注,“2024(第二十二届)水业战略论坛”就以“Zhì创未来”为主题。

对碧水源来说,“Zhì”包括“智”能和“制”造。碧水源拥有种类齐全的膜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00万平方米每年。以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突破口,碧水源全力推进膜生产线智能化升级,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

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

黄江龙谈到,碧水源自行设计并建设了以“绿色低碳、数智管控、AI协同”为特色的10万支/年全自动化膜元件生产线;将常规反渗透膜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速至20米/分,家用净水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建成我国首条国产化超薄新型纳滤膜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3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10%,实现了废水、废热、废料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天津生产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提升运营专业化能力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运营进行深度融合,碧水源构建出“可知、可视、可控、可预测、可共享”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打造“1+N”智慧水务系统。碧水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采用企业级SaaS服务理念,融合污水、供水、分散站点、管网等多种应用场景,形成既服务于集中监控管理,又赋能项目生产管理的碧水源特色的“1+N”智慧水务系统。

强化运营精细化系统控制。在水厂智能控制方面,碧水源开发了涵盖提升、加药、曝气、消毒、回流、膜系统、排泥等水处理全流程的精确控制软硬件装备,稳定水质同时显著降低成本,实现水厂生产运行的智能精确调控。

03以智促转,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多年来,碧水源围绕产业需求,以产业应用促进成果转化,激发核心要素的变革,为公司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

黄江龙从研发理念、研发环境以及成果转化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树立产业研发理念

秉持“让创新变项目、让项目变成果、让成果变效益”的企业创新理念,持续开展以“材料开发-装备开发-配套系统开发-工艺路线开发”为主要路线的科研创新,研发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深入了解膜产品在工程应用中的典型问题;

建立研发和市场的“双反馈”机制,打通“实验室-现场试验-示范应用-项目落地-实验室”的成果研发转化循环路径,从原材料、设备、工艺和中试、实验、示范等各个环节出发,以体系化、链条化的思维解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难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2023年,碧水源自主研发的盐湖提锂钛系吸附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连续中标紫金矿业等项目,不断塑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积极建设国家节能环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系统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特点,研究专利布局与预警策略,全面梳理专利价值、权属关系、竞合网络、法律纠纷、侵权风险等专利资产情况,增强知识产权风险预防能力,先后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优化研发创新环境

多方位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现设有研究室30余个、中空纤维膜中试线5条、反渗透膜/纳滤膜/PE膜中试线5条,在密云、太仓等地建有10余个示范基地,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自行投建膜性能评价中心及水质分析检测中心,为研发项目成功落地、项目成果成功转化提供有利保障;

通过建设水务行业唯一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专业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