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已成为环保新时代重要而紧迫的第一类课题。21世纪至今,污水处理行业经历了20年的超高速规模增长,也留下了“重水轻泥”“污泥围城”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今由增量扩张迈进存量精耕,困局死局下,需求侧的形势严峻、冲突显著,供给侧需要创新驱动、系统破局。费用高昂的“焚烧”能否革命成本?叫好不叫座的厌氧消化何时才能普及?将破未破的好氧发酵如何打通通路?
目录
通路通不通?以资源化破局污泥之困的八个共识
01 通路不通,污泥困局的至弱环节
02 资源化三问,和系统的通路建设
03 资源化破局污泥之困的八个共识
华灯初上,月满西楼。
位于广西百色市城乡田间的一个有机肥生产厂,工人们正忙碌着来自周边四个县乡运来的150吨污泥,与另一条蔗渣发酵线交叉协同,应对那突如其来的超负荷供给。
这是一个典型的污泥处理处置场景,在污水厂内脱水至80%或更低含水率后外运至一个集中点交由下一环节做最终处置,污水处理责任主体通过“付费”而将责任转移,摆脱“后顾”之忧。
不同于更普遍的填埋和更受欢迎的焚烧,这污泥作为原料用于有机肥的生产,还林还土,是一个说起来大家都很认同,却鲜少有人真正走通了的路。
荆棘满布,道阻且长。
污泥已成为环保新时代重要而紧迫的第一类课题。21世纪至今,污水处理行业经历了20年的超高速规模增长,也留下了“重水轻泥”“污泥围城”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今由增量扩张迈进存量精耕,困局死局下,需求侧的形势严峻、冲突显著,供给侧需要创新驱动、系统破局。费用高昂的“焚烧”能否革命成本?叫好不叫座的厌氧消化何时才能普及?将破未破的好氧发酵如何打通通路?
本文借好氧发酵资源化为视角,探讨以“通路”破局的基本认识和普通共识。
01通路不通,污泥困局的至弱环节
根据E20环境产业九宫格,污泥是特别特别的一类污染物。
按照介质属性划分,由于其专指污水处理后的产物,多分类为水系统统管,但污泥从本质上横跨了水和固废两个领域,水-泥系统、污泥-其他有机固废系统的协同,是各类研究课题的重要方向。
按照泥质划分,符合国家危废名录规定的污泥要按危废处理,比如油泥、电镀污泥、医疗污泥等,多见于工业废水处理场景中;其他常规生化污泥、物化污泥则一般集中收集处理,中国的污泥泥质具有有机质低、含沙量大等独特特点,是一些国际上已成熟的技术未能在国内规模化应用的原因。
阅读污泥发展史,“通路”是贯穿各时期管理和创新课题的中心,从本质上决定了系统的工艺路线和过程的控制要素,进而污泥的现状--好的或坏的--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因于“通路”。
最常见的“通路”可归纳为三条:稳定填埋;干化焚烧;资源利用——
以1961年北京高碑店污水厂的污泥被当地农民用到土地中作为开始,大约40年间,污泥农用一直非常受欢迎,直到90年代污水污泥污染的加剧,污泥的量和品质都不再适合还农,这一去路自此不通,早期极简资源化的处理处置工艺便遭到了淘汰。
1993年开启了含水率80%的时代,污泥的土地利用、填埋、焚烧和建材等处理方式开始出现,直至2010年之间,可定义为发展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产生大量污泥,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各类处理处置技术得到机会发展探索,但现实应用中,“重水轻泥”现象极其严重,一方面灰色管理导致随意抛扔在主流视野外大面积存在,一方面主流的处置工艺以简单的填埋为主,既消耗了土地资源,又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得到政策性加强,加之水十条等政策的推动,污泥治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四化”是政产学研各界系统协作的基本共识,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产品以中国污水污泥本土特征而迭代、创新,构建“通路”以系统涌现,解脱进退维谷之困。
当下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以无害化、稳定化为基础目标,减量化为中心路径,资源化以终为始,构成的“四化”系统解决方案中,三条通路都面临着各自不同“通路不通”的后顾之忧——填埋于可持续性不可行,焚烧于经济性难以普适,厌氧好氧资源化于市场性、技术性不明畅——是系统污泥之困的至弱环节。
在访谈中,有人将资源化的优先级排后,倾向于更简单快速地实现安全稳定,有人则极力反对焚烧,要求分质分相、充分利用。
这应不是一个零和因果辩论,健康成熟的污泥市场是三条(或更多样)通路按照系统原则并行发展,需要客观评价并“因地制宜、因泥制宜”(苏伊士),只有多个中心或多条路线交织,才能成其科学的系统之网,使各自都能发挥优势、弥补缺陷,使既有物质链的终点,也为资源循环的中枢。
02资源化三问,和系统的通路建设
当我们谈论资源化时,我们谈些什么?最近读到一段三问式(力源宝)直击要点——
是废物,还是可转化的资源?
是终点还是中枢?
是一烧了之,还是归还林地?
承接了污水中大量剩余有机质和营养组分的污泥,它本然就是资源。但首先的首先,污泥应被踏实定义为生活生产物质循环末端的一种废物,即便在资源化语境下,我们也不能脱却废物而谈资源,则通路通不通,首先的首先在于污染是否在较低损耗下足够彻底的被清除,并确保不会再反复,且不会同时产生其他更难处理的废物。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