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局中人”也是“破局者”,环保企业如何用“标准化”破困局?

时间:2023-05-22 09:27

来源: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

评论(

二十大的召开,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帷幕,如何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成为环境产业关注的重点。“高质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路径。每一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落地路径不同,具体到环境产业更强调产业化,而突破产业化的制约路径是产品化。产业的标准化又是推动产业不断落地产品化的重要一翼。

E20环境平台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成立“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希望能联合环境企业通过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支持产业升级建设的同时为环境企业工程产品化、技术产品化、服务产品化提供标准化动力。由此,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整理推出《“领跑者”二十答,全解环境产业的“标准化”进阶》(简称“《二十答》”),以期让产业更好理解“领跑者”及标准化的内涵,及如何推动这项工作、意义是什么。本公号将根据《二十答》内容,整合5篇系列文章陆续发布,欢迎关注。

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微信截图_20230522093601.png

中国环境产业伴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二十个年头。

过去的二十年,环境产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下,市场得以快速释放。在市场的浪潮中,环境产业一路披荆斩棘,产业链条不断升级、行业规模不断扩张、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环境产业在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下不断向前。

到现在,环境治理需求虽仍在释放,但规模化简单扩张接近尽头,业界企业感受到一种苍茫:好像都是路,又好像没有路。

事实上,当前环境企业之间的所谓产业链,不是刚性组合,而是劳务链的柔性组合。上下游之间非标定制,出不来批量和规模。产业还没有长成,却又市场化有余,市场化的竞争在没有产业基础的行业中必然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目前环境产业看似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集中度,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实际上仍然产业化水平很低。过早资本化的热捧,又催生了非产业化的野蛮生长,进一步加重了行业的无序。

环境产业必须要思考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产业化,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就是产品化。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产品形式,无论是服务公司,还是技术公司,还是设备公司都需要做出产品,用产品去发现价值、定义价值、实现价值,这便是重新定义高质量的核心内容。

环境产业走向高质量,也需要国家认可的标准体系来衡量行业的价值呈现,用标准来区分不同场景下的产品用户价值。高标准引领高质量,高标准也能定义高价值,用高标准来定义高价值,才能让用户为高标准和高价值买单。

微信截图_20230522093139.png

高质量发展之下,标准化、产品化、产业化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在通向高质量进程中,产业化成为最关键的那一条路径,需要全行业各类企业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产业化具体体现为:

一是品类,精细化、多元化的客户场景;

二是品质,稳定化、工业化的客户体验;

三是品牌,市场化、长期化的客户服务。

三个“品”字都需要以“产品”作为载体,且都以“标准”为基核。

所谓产品化,即是将服务、技术和装备以统一的逻辑固定到“产品”中,从而脱离工程和项目传统打法,将产业拉出中等收入、低估值两大陷阱,走向高质量。这一过程,唯有高水平的“标准化”才能将无形的规范制式和统一要求融入到有形的产品制造、交付、服务中。

以标准化体系建设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一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急需引领高质量方向的标准体系,二是环境技术型企业缺乏技术产品化标准指导与技术保护,三是环境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需要高质量的标准定义。

为此,E20环境平台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成立“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希望能联合环境企业通过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支持产业升级建设的同时为环境企业工程产品化、技术产品化、服务产品化提供标准化动力。

环境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未来?

标准从层级划分,可分为国标、行标、地标、团标和企标5个层级。前三类标准考虑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差异,指标设置水平不能太高,高水平的标准只能在团标和企标当中。

以实际意义看待环保标准中的“两级五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了“世界观”,环境监测类标准和综合管理类标准提供了“方法论”;与市场供给的环保标准形成二元关系的主要是合计占比25%的环保产品标准,具体包括环境保护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及其成套装置、供排水器材设备、水处理剂这四大类环保产品,以及风机、泵、分离机械、锅炉及其辅助设备这四大类通用产品中用于环保领域的部分。

政府供给标准对环保产品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占比高达70%的行业标准,以及虽然占比21%但却拥有最高优先级的国家标准,相较之下,占比仅有9%的地方标准无论在数量还是等级上都居于末尾,反映出环保产品专业属性明显强于区域属性,非标态明显多于标准态的特点。随着新“三高“(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口号的提出,政府供给环保标准愈发因为缺口大、标龄长、基准低这三个关键词而显得捉襟见肘。

在这个大背景下,2021年10月的世界标准日到来之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卡点发布了面向2025年至2035年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并明确表示要大幅提升后者比重。

这意味着,环保标准体系正逐渐发生变革,从以国家标准等政府供给标准为绝对核心,变化为以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双重并重的新局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标准之争就是话语权之争。谁制定标准,谁就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纵观整个环保领域,大量环保设备设施和技术设备尚未形成质量分级和领跑者标准。环保企业应把握好此次标准体系变革的契机,积极参与领跑者标准研制,给行业树立标杆,形成质量分级。

企业如何应用“标准化”工具破解行业困局?

当前环保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几大矛盾中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同质化竞争与差异化优势的矛盾。

“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于环保领域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装备制造、建筑承包和投资运营,从而导致本不属于生产要素的“关系”和“价格”成为评估“差异化优势”的核心依据,形成营商环境的恶性循环,资本市场的冷遇本质上也根源于此。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纵观环境产业现有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不仅表现在标龄长、更新慢,更大危害的是现有标准体系多为供给思维,缺少市场、用户思维,对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缺少充分支撑。

以“标准化”探寻破解之道,就在“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之中,比如“领跑者”,指向的不再是项目,而是产品标准(如服务产品、技术产品、装备产品),是为高质量产品构建的一个质量分级、质量评价、质量认同的工具。

领跑者制度就是要为每一类技术或者每一类设备和产品设置出领跑的标杆,行业企业通过对标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从而推进整个行业技术的全面提升。领跑者制度,是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制度。

企业标准“领跑者”有利于企业打造品牌、对标达标质量和技术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便于得到国际认可及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享受税收金融优惠等财税政策,“领跑者”正日益成为地方、行业、企业彰显高质量的新名片。

E20作为百度“文心一言”的首批先行体验官,针对环保企业构建产品标准的话题询问了TA的理解:

对于环保企业来讲,建立产品标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产品标准可以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助于提高用户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建立产品标准,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3、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建立产品标准可以对企业生产行为进行规范,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

4、技术保障:建立产品标准可以确保企业产品的技术和工艺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有助于企业掌握技术话语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掌握市场主动权:建立产品标准可以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反应能力,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策略,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6、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产品标准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信誉和形象。

综上所述,建立产品标准对于环保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可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掌握市场主动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在环境领域加快推进《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相关部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为指引、以环境服务产品化为先导、以提升环境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标准化建设推动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E20环境平台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联合成立“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环境领域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旨在推动环境产业标准化建设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服务落地,主要服务包括组织开展环境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工作、组织环境企业研制环境领域相关标准、联合开展环境领域企业标准化服务、开展环境领域标准化工作宣传推广活动。

640.png

往期文章:

告别“非标”的思维定式,环境产业迎来标准化发展时代!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