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更新凯叔“污泥堆肥十篇文章”的第二篇。这是一篇非常个人化、脱离教科书的认识和感悟。教科书上关于堆肥介绍的重点词语有:两周、高温、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干化、减量、发酵时间、陈化时间、腐熟、物料平衡、曝气量、臭味等等。
相关阅读
今天来更新凯叔“污泥堆肥十篇文章”的第二篇。这是一篇非常个人化、脱离教科书的认识和感悟。
教科书上关于堆肥介绍的重点词语有:两周、高温、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干化、减量、发酵时间、陈化时间、腐熟、物料平衡、曝气量、臭味等等。 我们会问:
为什么是14天?
为什么要充氧?
为什么曝气的量是根据物料量计算的,为什么是个区间?
为什么不同季节的曝气量和发酵温度差别那么大?
为什么要选择5次或者8次的换气次数,或者其他换气次数去确定除臭的量?
到底有什么东西进入到了臭气中?
到底臭气浓度和什么具体数据相关联?
......
如果这样问,能写到明天。
而这些问题,都和三个平衡有关系:物料平衡、能量平衡、热量平衡。(好像能量平衡和热平衡一个概念,大家凑合着看吧)
因为知网的收费太高,我没有搜国内关于堆肥热量及能量平衡的最新研究。在1990年出版的《堆肥工程与堆肥工厂》一书中,重点介绍了堆肥的热力学。虽然,我学过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但是我依然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熵、焓、吉布斯自由能......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是,我长期视而不见的这几章内容,反而是我对堆肥技术理解的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料平衡和kgH2O/kgVSS,第二个层次是容积负荷kgVSS/m³·d)。
这来源于2020年潍坊鸡粪有机肥项目的设计,一个疑问一个疑问去想的时候,你就会去假设、去分析,最后寻求验证,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能量和热量平衡。包括我们之前提的kgH2O/kgVSS、kgVSS/m³·d等等,都来源于此。
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相对绝热的反应器,我们就可以通过物料平衡、能量平衡、热量平衡来精确的计算生物反应的放热、干化、曝气量、产气量、饱和蒸汽温度、水滴冷凝、除臭冷凝水的量、环境和排气对堆体温度的影响等等。
那,堆肥的真相就是以下几个内容了:
1、假设堆肥化的确定周期内,能降解的有机质量是确定的;
2、降解有机质产生的热量是确定的;3、热量能够蒸发多少水是确定的;
4、如果反应器的散热量是可测量的,产生的热量多少用于蒸发水分、多少用于散热、多少用于堆体保温是确定的;
5、在绝对密闭的反应器中,反应器的曝气量和进气的温度是确定的,那用于加热进气所消耗的热量是确定的;
6、从上面的1-5条,我们可以形成公式,能计算出有多少热量用于蒸发水分、能蒸发出多少水分、水汽的温度(湿度、饱和度、蒸汽量等等一系列数据)。所以,我们能精确的知道发酵时间、进气温度和干化的关系,我们也能精确的确定这两个数据:kgH2O/kgVSS、kgVSS/m³·d。(我自豪一下哈,这两个数据是任何教科书和文献上没有的,我借用了污水容积负荷的概念,把堆肥的周期和效率进行了量化)。这不就解决了为什么是14天(这只是一个代表,不是指具体的天数)?曝气量到底应该是多少?出料能干化到什么程度?能产生多少物料等几个问题吗?
7、用除臭风机往外抽气,我们就知道多少风量能带走多少水汽,反应器内蒸汽的温度会变多少,而且也能根据大致的生物反应推测臭气的成分。这就解决了气量的问题,而不用靠换气次数来解释。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设计,生物反应受周围环境、调试情况、物料变化等影响会有很大差距,这个时候需要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给上面的不确定参数一个K值(凯叔的K),用于调整气温、气量、生物反应等几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如果需要得到非常科学的数据,我相信通过3年的科学研究能得出结论,如果只是想指导工程设计,我们可以通过K值来修正调整。
固废处理的边界条件太多、物料很难精确测量,导致经验主义占主要,尤其是堆肥领域,随便一堆就成肥,谁会在意到底降解了多少?到底蒸发了多少?所以,有些东西是需要项目运行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的。
我和同事刘彬在无锡、任丘、达旗、朔州做了接近5年的运营、总结,所有的数据是从运行数据中摸索、总结确定的。你可以比着葫芦画瓢、可以仿制反应器、可以得到计算书,但是有那么几个参数肯定是不知道为何而来的。这就是经历和经验的价值!
我相信,第三代堆肥反应器必定是生物反应与能量平衡的结合,反应器形式、翻抛形式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我们是如何实现堆肥的三个层次认识的?在研发的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哪些是与教科书格格不入的?请关注下一篇文章:《发酵滚筒研发的三次实验》。
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是变。我是凯叔,至少在说堆肥技术的时候,没有胡说八道。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杨永凯,高级工程师,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先后从事污水IC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十几年污泥处理工作经验,滚筒动态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的研发、实施和推广工作,担任国家水专项课题“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装备产业化(2013ZX07315-002)”的子课题负责人,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20余项, 微信公众号“凯叔的胡说八道”的创办人兼主编。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