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水质优良的河道,可能会在一场雨后立刻转为黑臭水体;居民抱怨投诉、断面水质下降甚至不达标、环保督察压力大……溢流污染久治不愈。新建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投资大、周期长,且需统筹考虑排水体制、财承空间、政策标准等,远水难以解决环保压力的近渴。
溢流污染的就地处理、污水厂厂前超越处理、原位提升污水厂处理能力,可为溢流污染的有效削减提供可靠、经济、灵活的全覆盖解决方案,稳定实现合流制溢流污染处理的水质水量双达标要求。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模块化、定制化,工期短、占地小、投资少,地区适配度高、实施效果好;由中持与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联合打造,多项工程应用行之有效,溢流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01
科研指导实践
技术保障实效
在溢流污染治理实践中,联合研发团队始终贯彻如下的整体治理技术路线,即:采用多效澄清技术和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术作为一级强化处理,生物加载强化和纳米絮凝剂提升二级生物处理能力,协同处理,根治痛点。
ClaWon多效澄清:经济快速强治愈
多效澄清技术通过在加载沉淀分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优化,创新性的将CirMix强化絮凝和高效载体回收技术与加载沉淀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快速、高效的分离去除,在溢流污水的实际应用中,COD、SS、TP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到 >50%、>80%和>90%。
源于在黑臭治理中的保底有力担当、成规模应用验证,该技术在溢流污染治理中,不负众望,一如既往的交出一份份满意答卷。其高效卓越的性能已在多个项目的不同应用场景得到验证。
西北某市污水处理厂产能不足,每逢下雨溢流严重。以解决环境差、居民抱怨为导向,团队考察现场后,因地制宜将污水厂周边的鱼塘当做调蓄池,在污水溢流口就地设置了一体化多效澄清成套设备,实现了每日对15000m3的溢流污染进行快速净化。一个月内完成了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多效澄清产生的清澈出水显著改善了下游水体的黑臭现象,高效灵便的设备、快速的环境效益呈现,有效的缓解了当地的环境治理压力,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Biosand S生物吸附:最佳拍档成合力
为实现对有机溶解性污染物的快速去除的目标,联合研发团队开创性的将活性污泥快速吸附和多效澄清快速物理分离进行有机结合,开发了将BOD快速去除为目的的BioSand S工艺。实际运行中,BioSand S不仅实现了对BOD的去除率达到远超常规一级强化的85%以上,SS、COD、TP的去除效果也较一级强化有了明显改善。
处理能力为25000m3/d的河南息县污水厂改造后,雨季处理能力可增加至50000m3/d。经BioSand S 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术处理后,SS、COD、BOD、TP等污染削减量大幅提升,为雨季下游断面达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NF3R纳米絮凝剂:水量激增不畏惧
纳米絮凝剂是处理水量成倍数激增的神器。通过在污水厂二沉池投加纳米絮凝剂,即可实现在不改变原有工艺、进厂水量大而污染物浓度仅为设计值一半甚至更低的情况下,有效促进生物污泥的絮凝沉淀效果,大幅度提高生化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长期运行效果显示,药剂投加后二沉池负荷保守可提高2-3倍。投加纳米絮凝剂提高雨季生化系统处理能力的方式具有见效快、投资极低、运行费用适中、操作应用简单方便等优势。
在献县污水厂二期,原本处理水量15000m3/d的处理单元,处理冬季地热采暖水弃水,进厂水量增大到45000m3/d。投加纳米絮凝剂,出水稳定达标。解决了之前到冬季采暖水量增加、污水厂处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2倍流量长期稳定达标,逐渐增加到3倍流量,连续达标;使用效果消除了污水厂对外加药剂影响污泥活性的顾虑,同时也验证了纳米絮凝剂的高效作用。
整体方案破难题
基于对溢流污染不同应用场景的技术配置,溢流污染系列技术产品运用渐入佳境,由南至北,从西向东覆盖了多座城市。得益于这些产品开放式接口和模块化组合优势,各地治污项目可深度挖潜的需求体量更大,在应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也更具灵活性,尤其是以EPC+O为基础的建设运营方式,帮助项目同期实现了断面水质达标的多种技术可能。
在深圳,处理规模50000m3/d的沙井污水应急处理站将超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及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出水水质满足IV标准的水质要求(其中TN≤10mg/L)。
在合肥,总规模12000m3/d的南淝河应急污水处理服务项目,根据各个排口水质特点将不同工艺有机组合,有效解决了河道污水直排口问题和缓解污水管网高水位的运行问题,为保障南淝河基本生态基流夯实基础。
在南京,仅40天工期,一座10000m3/d的水质净化站开始履新,主要处理站前废水,处理后排放至秦淮河内,为南京市城北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减轻压力,有效改善了惠民河片区环境质量。
02
权威鉴定成果
实战转化落地
优秀的处理效果,来自高含金量的技术加持,它们在实际项目的种种挑战中,不断佐证着自己的综合实力。
日前,联合团队的多效澄清技术鉴定已经进入了专家审核阶段,其他治理溢流污染的迭代技术,如纳米絮凝剂、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术鉴定也按计划稳步推进。
联合团队共同参与编写的、具有行业引领价值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雨天溢流污染治理技术规范》(暂定名)团标工作,已经过专家咨询会,目前处于修改完善阶段。
事实上,双方的联合团队在启动研发之初就已经有了专利的原始蓄力,而在各核心领域的研发推进中也完成多项专利的申请,截止目前,已累计产出十余项相关专利。
这种在治理CSO领域“高地”的技术产出绝非偶然,比起灵光乍现,它其实是源于技术体系化的持续推动,更是基于一批训练有素的科研团队,他们敢于试水、勤于实干、善于思考、精于创新,在小试、中试、工程验证、评估认证、标准规范和推广应用等环节,高效实施全流程统筹管理和技术迭代串联,强而有力地夯实了理论、实践的基础。他们的工作地点不只在实验室,更在项目现场,对实验数据负责,更对工程效果负责,推动着实验端和客户端的多点联动,也推动着技术产品到工程应用的高效转化;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让每次治污行动都有所依、有所为、有所获。
03
研发应用联动
持续系统优化
大局观念与全局意识,展示了一个团队对处理效果的研判水准和控盘能力,它将指导研发工作持续精进,并不断寻求成效提升的突破口。
依托王凯军教授团队科研力量与中持项目执行经验,加以人才、资金多维度资源的充足配置,联合团队特地在献县水厂设置了中试基地,在实验和应用中搭建起桥梁。中试基地建在污水厂内,既是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在可控范围内与水厂协同联动、互为呼应。将实验室数据在中试基地得到放大验证,其稳定性、可靠性着实增加了团队技术自信的底气。以生物加载强化处理技术(BioSand T)为例,研发团队将充分考虑处理效果的叠加进行持续优化。
中试基地掠影
04
探新领域未来
笃行再谋新篇
长河泱泱,利泽万方。溢流污染的治理不仅是一域风光,更是在生态环境全局中的一笔浓墨重彩。
眼下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不健全也是羁绊溢流治污项目久议不决、久建不成的“牛鼻子”。因此,为了做好相关项目的落地、扶持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持基于自身战略规划和核心技术视角,联合依托业内资源,有必要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大合力,为推动标准制定事宜持续发声。
初心炽热,阔步向前。污水治理需求全面提升,未来的溢流污染治理领域将有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可期可待,让我们沉稳应局,在双碳时代的背景下、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真正实现“雨水净、河湖清”的溢流治污成效、生动诠释生态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愿景。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