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主题为聚焦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副总工程师李健军出席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刘友宾首先通报生态环境部近期重点工作进展:
1、生态环境部启动重点区域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
生态环境部全面启动重点区域大气监督帮扶工作,深入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按照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的要求,派出11个专业组紧盯钢铁、焦化、石化、化工、玻璃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监督,派出28个常规组开展常态帮扶,同时旗帜鲜明反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动辄停产关闭、先停后治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
2、生态环境部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生态环境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相关技术规范,印发相关市场管理规则,并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配额核定等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柏仇勇介绍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和近年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展:
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11个部门,共同编制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和“十三五”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均圆满超额完成,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定。经初步核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1.0%,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
附发布会上的精彩问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通过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生态环境还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柏仇勇:“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全国各地环境“颜值”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生态环保仍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提供全面有力支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记者: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多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的问题,请问针对弄虚作假的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
柏仇勇:生态环境部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把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摆在突出位置,会同有关部门一手抓“保真”,一手抓“打假”,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日前,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集中开展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监测违法犯罪行为。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春节以后受蒙古国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给我国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请问对于沙尘天气污染物的监测如何做,如何区分PM10是本地污染还是外地传过来的?
李健军:今年以来,北方地区已发生21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中下旬出现近10年最强沙尘天气过程。今年的特点是,来自西北路径的境外蒙古国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非常显著。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今年2月下旬以来,上述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沙源地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西部的气温异常偏高2-6℃,导致积雪提前融化,沙源地裸露,为沙尘天气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同时,今年蒙古气旋、冷空气活动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强,也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和向南发展。初步判断,全国共计240余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受沙尘天气影响出现超标天,导致空气质量超标3000余天,按全年计算,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下降约2.4个百分点,其中境外蒙古国沙尘天气影响1.5个百分点,贡献了62.5%。
中国日报社记者:问一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情况,目前进展怎么样?
柏仇勇:将优先在生态保护红线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建设生态质量监测综合站和监测样地样带,实现生态系统格局、生物多样性等多维度协同监测。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以引导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810个县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结果作为转移支付资金下达的重要依据。
大众日报海报新闻记者:生态环境部2019年9月份出台的生态环境监测的规划纲要(2020-2035),其中提到,2025年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统一监测评估的工作机制也能基本形成,想问一下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的进展是什么?
柏仇勇:“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建设目标,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实现了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要素全覆盖,陆-海-空-天范围全覆盖,全国-区域-城市-区县不同尺度全覆盖,通过定期或实时监测,能够说清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从无到有建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提前7-10天预测重污染过程,中重度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90%左右,在重污染天气“削峰降速”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和企业约3.3万个监测站点的数据与国家联网共享。各类监测数据报告及时权威发布,排污单位加强自行监测信息主动公开,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