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控经验|如何有效实现漏控管理中的集团化统筹?

时间:2021-03-30 17:08

来源:北控水务集团运营管理中心、E20供水研究中心

作者:邓宇

评论(

  导语:近日,来自住建部的一组数据引发了社会关注,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近百亿吨,大体相当于70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不仅是今年“中国水周”的重要主题,更是水务行业的发展使命。因此,漏损管理仍将是供水企业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如何通过顶层统筹,调整漏损管理策略,优化集团、项目两端的协同和配合,提升漏损管理效果,将是供水企业面对的新课题。

  因此,E20供水研究中心邀请到了北控水务集团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助理李志涛,做客《易周刊》栏目,深入分享了北控水务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中的计量管理策略与实践。本文将基于北控水务的管理策略,分析供水漏损管理中顶层统筹的效能价值和设计要点,供同行探讨。

  1.漏损管理中的集团价值基点

  从漏损管控的驱动要素来看,主要可分为以“水十条”和最新《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政策为主的降差政策导向,以及止损对运营绩效加持为主的经济效益导向,因此,可以将漏损管控视为供水服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抓手。

  纵观行业投入情况来看,近年供水企业在漏损管控方面的资源投入比重呈上升趋势(推荐阅读:速看!2019年智慧水务招标信息大盘点! )。尽管漏损管理、分区计量的技术壁垒不高,但前期摸索的过程中,不乏投入几百万,引进最新计量设备之后,降差效果不佳,后续提升乏力的失败经历。根据E20行业调研来看,真正能做到切实有效降低产销差,并达到收益效果需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以及全局统筹的调配。

  在近五年漏损管理的热潮之下,不少供水企业在漏损管控的迫切压力和应用挫折中沉淀了一些计量管理逻辑与工作开展方法,城市管网漏损管理也取得了一些实质的进展。从行业远景来看,不论是基于“业务版图拓展”发展诉求、亦或是跟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行业趋势,众多子项目的漏控管理经验需要得到及时的积累和沉淀,同时,通过全局视野来进行甄别和提取,最终凭借集团平台建立起向企业内、外部传递漏控经验的链条。

  2.北控供水业务运营概况

  北控水务是北控集团旗下专注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旗舰企业。目前其国内供水业务从乡镇到城市共覆盖有19个省份,运营公司超60家,供水管网长度超过2.5万公里,运营规模近900万吨/日。

  众所周知,北控水务的供水运营项目分布广且各具特色,项目的基础水平层次不一,是以,曾有业内人士评价,北控降漏经验基本反应了我国供水漏损管理发展历史。因此,北控水务在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中的经验值得城乡不同阶段的供水企业了解和参考。

  同时,由于集团统筹支持和项目一线实操具有较大差别,即单一项目(服务区域)的漏损管理强调问题分解能力,而集团层面着眼于如何从经营和技术的角度给出最优的策略支持,E20供水研究中心认为,分析和归纳大型水务集团的运营经验有助于“顶层统筹,优化漏控”这一课题的研究。

  3.漏损项目的特点与降差难点

  识别漏损原因,找出症结点,总结共性,短期看来有益于漏损管理的经验沉淀,长期积累则可服务于企业未来收并购计划。李志涛在《易周刊》中详细介绍了北控水务目前参与运营的供水项目的分布情况,以及规模水平。总结来说,这些漏损较高的项目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管理粗放:合作初期,多数项目经营和业务处在粗放式管理阶段,或有所改善,但距精细化管理仍有差距;

  2. 基础条件差:管网老化、水表超期服役等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村镇项目,产销差普遍偏高,总体跟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同时,北控供水运营团队也发现随着北控水务的漏损管理理念的不断植入,不同项目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降差瓶颈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降差系统性不强:尽管控漏降差意愿强烈,但是项目缺乏统筹规划,降差系统性不强,以致未达预期;

  2.   资金投入大:产销差的改善对资金投入较多,对项目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提出了较多的考验。

  4.漏损管控工作的前置思考

  在漏控管理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前期对相关要素和各方诉求进行分析,协调并统一集团、项目两端的目标是必要动作。类似北控水务这样运营的项目数量多且分布广的企业而言,集团端与项目端在漏损管理中的功能界定原则在行业中还是比较通行的,即集团端对项目端的功能不仅仅是资金和人力加持,更重要的是技术的赋能和管理构架的优化,项目一线需要在集团支持之下,进一步细分任务、责任到人。因此,对于体量较大的供水企业而言,漏损管控的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集团端和项目端的分工与配合。李志涛及其团队认为在开始降漏工作顶层设计之前,有效的前置工作是能够让集团端和项目端形成更好的共识,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摸清家底:识别漏损组成及具体比重,专家团队对各项目进行诊断;

  2. 方案目标:根据水司所处的不同管理阶段及投入产出比,从经营和技术的角度给出最优策略。

  摸清家底既准确识别当前管理水平,厘清诸如管网等资产的运行状态,对项目现状进行“画像”,再以“投入产出比”作为方案目标,随后根据当前管理情况、综合项目成本基础,以产销差水平为参考,制定阶段性的策略和目标。

  根据李志涛介绍,目前北控根据产销差划分出了基础管理提升、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进阶、智慧化升级的4个目标阶段(参见表1)。

  表1 北控水务的漏损管理目标

1617095420378094.png

  同时,李志涛认为前期对漏损管理中漏损水量的认定对实践问题解构和目标制定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北控的计量管理策略主要是从集团统筹、项目实施、培训赋能这三条线去实现管理效果的正向循环、促进集团内部的经验流动与效果迭代(详见图1)。

  图1 北控水务的漏损计量管理策略

image.png

  5.漏控管理方面的顶层统筹

  由于漏损的数据来自供水各个环节的水量计量,因此计量管理是管网漏损管控中有力的切入点,北控也不例外。结合李志涛的介绍,E20供水研究中心认为漏控管理的顶层统筹切入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降维分解问题:将漏损这个复杂的问题和应对需求逐层进行分解,直到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标准化的零部件选型指导或工作流程。

  例如,由于项目公司作为单点往往不易获得产业层面讯息和不同项目之中的经验,项目端很难从琳琅满目的水表产品和技术中,找到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北控团队以集团端的角度重点总结了计量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环节:系统统筹、制定策略、水表选型、水表安装、分区功能拓展(图2)。

  图2 北控水务在计量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image.png

  众所周知,流程标准化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运作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处理各类常见问题,为了解决北控项目遇到的问题,在前期摸底工作之后,北控集团端的统筹主要聚焦在三个技术瓶颈方面:水表选型的标准、标准应用与考核、实训基地及培训。

  详细来看集团层面如何进行降维分解,以水表选型的标准为例,根据李志涛的介绍,为提升对项目端的保障和支撑,北控进一步整合集中了企业内外的经验,以水表选型和水表安装为主线,编制了《北控水务集团水表选型与安装技术标准》(见图3)。同时在水表选型中主要关注了基表、抄读方式、传输方式三大方面。随后为了方便一线项目的设备选型和数据管理,北控还陆续开发有水表口径匹配工具、通讯协议及数据采集平台等。

  图3 《北控水务集团水表选型与安装技术标准》

image.png

  2.合并升维管理:集团端给出的选型指导和施工技术标准,应涵盖不同阶段的项目。同时,通过运营管理规范化,统一各个项目的运营质量标准和管理模式,再借助统一的供水服务评级指标体系或星级供水企业评价体系(推荐阅读:三次升级《供水服务评级指标体系》,打造行业标杆一直在路上),将不同项目放到同一维度进行对比,进一步构建起各个项目端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系。

  综上,尽管供水漏损管理没有固定的“菜谱”,但行业内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指导和选型策略。E20供水研究中心认为,对于运营着多个项目的供水企业而言,漏损计量管理策略在顶层统筹层面需要配合使用问题逐层分解能力以及目标合并管理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项目端的难处,降维分解,实现细节方面的精细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集团端对项目端的精确诊断、目标制定和标准管理,进一步实现更高标准的品控管理,优化集团端和项目端的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漏控效果。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