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葛敬: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时间:2020-07-07 14:10

来源:JIEI创新实验室

作者:张艺磊

评论(

1594102785292047.png

  项目建设了水质提升站,同时将水质提升站出水(溶解氧超饱和)回补到河道中,在河道沿途五个位置进行溶解氧测试。

1594102799912079.png

  在项目开始运行之前,河道底泥为黑色。运行1个月,在河道回补点20米范围内,黑色底泥消失,露出泥土本色;运行3~4个月后,整个河道底泥颜色均发生变化;运行5个月后,河道出现青苔等,呈现自然河道状态。

  案例二:昆明市官渡区老海河生态调蓄及水质提升工程

  老海河为昆明市35条入滇河道之一,汇入海河后流入滇池。同时,老海河在2018年为劣V类水质,是“三年攻坚”重点治理的14条河道之一,根据文件要求,海河2018年水质目标为V类,2019年需提升至IV类,2020年海河及老海河稳定达到IV类水质。


  老海河来水主要是周边村庄生活污水及雨季径流汇水,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河道全段均为明渠,水质较差且有异味,黑臭现象严重。旱季河道末端设置提升泵排至六厂进行处理,雨季河道雨污合流水翻坝溢流至海河,污染主河道,最终汇入滇池。

  工程措施一:调蓄池

  调蓄池总容积为1.67万m³,有效水深3.0米。旱季维持调蓄池高水位约2.0~2.5米,主要起到沉淀来水中的污染物的功能;雨季维持调蓄池低水位约0.8~1米,随时保证调蓄池留有1万m³的调蓄空间。调蓄池底泥厚度随着运行时间而增加,导致调蓄池调蓄量逐渐减少,需定期清掏调蓄池积泥。

  工程措施二:水质提升站

  水质提升站采用“速分生化处理技术”+“孢子转移技术”作为核心处理工艺,采用旱雨季双运行模式(旱季3360m³/d、雨季8400m³/d),原位处理后,外排至新海河。

1594102852187499.png

  老海河调蓄池与水质提升站对总磷、总氮、COD有较大的削减作用。2019年全年污染物削减量为:总磷5.02吨,总氮52.6吨,COD211.4吨,氨氮44.1吨。两种措施的削减总量为:

1594102830933434.png

  项目采用“生态调蓄+水质提升”系统处理方法,将污染负荷分别从进水水体、调蓄坑塘的沉积底泥中去除,将污染负荷量大大削减,同时采用河道回补富氧水的方法,减少河道底泥内源污染,提高河道自净能力。

  案例三:昆明市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工程

  自2017年—2019年,孢子转移超极限除磷技术单个工程应用从万吨级向十万吨级逐步发展,目前已建成世界范围内最大的30万m3/d超极限除磷处理厂,累计应用超过百万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满足TP≤0.05 mg/L滇池水体要求。

  该技术在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12万吨/天)、第三水质净化厂(15万吨/天)进行了长期应用。根据2018年5月-2020年3月期间除磷车间的数据(第三方监测单位提供),在进水总磷0.2~0.5时,出水总磷0.02~0.03mg/L。说明孢子转移超极限除磷技术已成功适用于大规模工程应用中,极限除磷效果显著。经过多年的努力,滇池水质逐年变好,TP含量逐年明显降低。

  小结

  滇池治理近年取得水质连升两级的成效不是偶然的,而是昆明市在持续多年的治理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行动的结果。这些做法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了巨大的系统威力。针对雨季雨污合流溢流的重大污染源,昆明采取了统筹指挥,一把手挂帅,示范工程引领,核心技术支撑,目督监管,断面量化考核,生态补偿,区县及主管部局联动的综合措施,确保形成完整的城市黑臭水体及面源污染的滇池治理模式。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