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措手不及,由于无法正常上班和工作,用工量大的企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的经营危机,核心原因就是人太多了,一旦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力成本就成了巨大的负担。最近,关于机器人、智能制造、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话题非常火热,这些技术或场景的重要特点就是无人化,毫无疑问,无人化成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成为行业技术成熟度的标志,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具有相关技术的企业也将在疫情之后迎来市场机遇爆发期。
在水务行业,关于无人化的话题同样热烈,甚至相关的技术方案已经摆到了企业决策者的面前。水务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技术发展和更新相对落后,水务企业的发展也常常以稳字当头。但是,这几年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关于智慧水厂、智慧水务的技术应用也成为行业热点,很多大型水务集团投入资源进行相关的建设和技术研究,甚至引来了华为、腾讯、阿里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我在春节前写了一篇《智慧水务迎来蓝海时代》刊登在《中国环境报》,被人民网转载,相关的阅读量非常大,可见,智慧化已然箭在弦上。
智慧化与无人化在概念上是有差别的,但是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无人化是智慧化的外在表现,智慧化是无人化的内在需求,彼此成就,相辅相成。本文重点谈一下我对无人水厂建设的一些观点。
01
实现无人水厂的三个条件
正如开头所说,无人水厂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是受水务行业本身决定,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决定的,无人水厂甚至会成为水务行业技术成熟度的标志。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条件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水务行业的主流工艺技术加快成熟和稳定,这会降低运营技术人员在其中的价值,特别是专家的价值。也就是说,一般人就能搞明白的事情,是实现无人化的一个条件;
二是水务行业的装备技术加快国产化和智能化,国产化意味着先进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智能化意味着知识经验的内化,这也是实现无人化的一个条件;
三是水务行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快标准化,没有这个条件的成熟,就依然是专家时代,就必须依赖人,就难以实现无人化。我们国家的电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全国执行统一标准,效率极高。
02
无人水厂的建设内容
在无人水厂建设的过程中,基本要求是取消人的岗位,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岗位,一类是生产岗位,执行层面的,一类是管理岗位,或者说专家,是分析决策层面的。取消生产岗位的技术是最成熟的,以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装备系统、水质在线检测系统为基础,但是这部分的投资也是最大的。取消管理岗位,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体系,需要建立智能化的决策系统,这部分是最难的,但是做好了是投入产出效益最好的,也是无人水厂体现智慧化的核心部分。如果简单罗列一下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泵房、风机、膜组、污泥脱水、加药、消毒、配电等智能装备系统;智能水质在线检测系统;全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安防与人员管理系统;生产决策和应急管理系统;专业化维保外包服务体系。
(图为2016年在清华大学举办污水处理未来自动化国际研讨会发言照片)
从无人水厂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涉及到的工艺装备是较多的,也是较为复杂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又是有我们国家完整而先进的制造能力支撑的,挑战并不大。对于大多数水厂来说,改进空间非常大,要做好这些基础工作,需要从小处着手,从小车间、简单工艺、基础岗位、一线岗位开始,逐渐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我预计未来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技术路线是由产业链中的角色决定的,可以归纳为五大力量,包括设计院、投资商、运营商、工程商、智慧水务集成商等五个产业链角色,都可以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提出无人水厂的建设思路,这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如果要对无人水厂的建设进行一个时间上的预期的话,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在2015年,我在E20举办的水业技术论坛上提出,五年内(到2020年)将出现无人水厂。到今天来看,我更加确信无人水厂的发展趋势,预计从2020年到2022年是百花齐放阶段,从2023年到2028年是大浪淘沙阶段,从2025年开始,将出现新一代水厂,我国水务行业技术将进入现代化水平。
(图为2015年在E20水业技术论坛上的照片,岁月不饶人)
03
无人水厂已来
综合来说,无人水厂的成功建设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短期效益就是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生产安全性,长期效益是延长资产使用寿命、提高资产收益率,无形的价值包括提高水务企业品牌美誉度、提高资产快速扩张能力、提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等。我相信,经过这一次危机带来的全行业思维洗礼,无人水厂的建设将开始加速,我们拭目以待。
金控数据是注册于中关村核心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智慧水厂、智慧水务系统开发和运营,致力于提高行业智能化水平,改善人们工作的环境和方式。公司是中关村“瞪羚企业”、海淀区“海帆企业”、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市软件企业、中国水协智慧水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拥有强大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承担了十三五“水专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已获得20多项发明专利、60多项软件著作权、2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2项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项目,并获得了启明创投与中信建投两家知名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