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揭秘监测数据造假的“软”“硬”伎俩 环保部将集中整治

时间:2015-06-23 11:22

来源:E20环境平台

评论(

据环保部介绍,陈吉宁在该部开展的“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会上就环评和监测工作如何创新发表了看法,陈吉宁提出,要通过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划定生态红线,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精准打击环评违法违规行为;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集中整治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和违法行为。

陈吉宁强调,推进环境监测改革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监测数据要以‘准’和‘狠’为原则,加大环境监测数据监督检查力度,集中整治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和违法行为。”陈吉宁说,要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的环境监测权责,上收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的监测事权,抓好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同时,要深度运用环境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陈吉宁要求,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并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改进信息发布内容,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莱芜市的造假案例

6月12日,环保部通报了七起环保数据造假案例,莱芜市汶源热电有限公司上榜。环保部通报显示,山东省监测中心在审核该公司的相关数据时发现,其S02数据夜间明显低于白天,并且较长时间数据保持不变,怀疑存在弄虚作假行为。2月5日检查时,发现在调查人员进厂后S02数据大幅升高,排放浓度为550mg/m3,超标1.75倍。调阅工控机参数记录,发现在调查人员进站房前一分钟,S02量程刚由300mg/m3修改为正常值(1000mg/m3),致使S02数据突变。

进一步检查发现,该公司此前有多次修改量程记录,企业通过设定量程上限,干扰了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调查组现场责令企业立即改正监测参数,并要求限期清除自动监测设备造假功能;省环保厅按照对企业罚款5万,并要求在确保居民供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负荷,确保达标排放。按环保厅、公安厅联勤联动工作机制,调查组现场向莱芜公安局移交了相关证据,公安机关对企业环保主任实施了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数据造假的“软”“硬”伎俩

硬手段:通过破坏采样系统等硬件造假,比如在设备采样管上私接稀释装置等。

软手段:通过修改设备工作参数等软件造假,如修改自动监测设备工作参数,利用造假软件模拟数据等。

有的企业会在采样口附近做文章,用喷雾等方式干扰正常采样;

还有的会在采样口至中转站的采样管上做手脚,接入氮气等稀释气体;

还有的将造假环节选在最后,修改中转站内监测设备的数据参数,干扰最终的出炉结果。

首现多种方式并用造假

有的企业会在采样口附近做文章,用喷雾等方式干扰正常采样。

潍坊一名县级环保局局长告诉本报记者,据其了解,以热电企业为例,一般存在三种作假监测数据的办法。

他告诉记者,“按照要求,企业需在距地面30米左右的烟囱处采集烟气,经采样管传输后,烟气到达中转站,然后由电脑分析采样烟气的各项数值。”

在这一过程中,有的企业会在采样口附近做文章,用喷雾等方式干扰正常采样;还有的会在采样口至中转站的采样管上做手脚,接入氮气等稀释气体;还有的将造假环节选在最后,修改中转站内监测设备的数据参数,干扰最终的出炉结果。

记者了解到,与前两种办法相比,修改参数的办法更为隐秘且有效,如果企业将正常值为1.0的参数修改为0.1,那么实际监测结果为1000mg/m3的就缩小为100mg/m3,原来超标的数据经篡改后就变达标了。

本报记者从山东省环保厅通报的《2014年查处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企业名单》中看到,2014年查处的15起案件中,有11起采用软件造假手段,4家采用的硬件造假手段,全部实施了行政处罚,符合移交条件的案件也全部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造假者违法成本小于收益

一台脱硫机大概每小时能节省成本近3万元——而多起数据造假处罚结果显示,即便是顶额罚款,一些企业也仅被处罚5万元。

在对监控数据造假被抓现行后,莱芜汶源热电有限公司监控数据造假案件责任人被行政拘留十天。

在谈及造假原因时,该负责人表示因发生机器故障,供暖期内不能停运机组进行维修,在线监控数据出现超标。担心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就改动了监控设备工作参数,使不达标数据达标。

该人士坦言,“大部分监控设施的参数都是可以修改或调整的,设备生产商介绍参数调整是为了提高数据准确性的,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也没有明确禁止,我们利用这个漏洞改数还是很容易的。”

制造假数据除为规避环保部门处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为节约排污成本。

以被通报的龙口矿业集团热电有限公司为例,其选用湿法脱硫技术,需投放石灰石,存在废水处理问题,投资大,运行费用也较高。进行数据作假后,夜间停运脱硫设施,即可节约相当费用。此前央视报道称,以钢厂脱硫为例,如果监测设备天天传假数据,能省多少钱?专业人士分析后表示,一台脱硫机大概每小时能节省成本近3万元——而多起数据造假处罚结果显示,即便是顶额罚款,一些企业也仅被处罚5万元,这和企业不运行环保设施所节省的费用相比是九牛一毛。

基层环保机构颇感压力

采访中本报记者了解到,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的专业和隐秘,让不少基层环保机构颇感压力。

一名基层环保局负责人就告诉记者,目前山东省实施的是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上收一级”的办法,即原来以市级监测管理为主的,现在上收到省级,市级配合管理;而原来以县级监测管理为主的,现在上收到市级,县级配合管理。

与之对应的,是污染源监测管理“下放一级”,即除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厂外,省级原则上不再对各市污染源进行经常性地监测管理。

在这样背景下,原本人员并不充裕、专业性不强的基层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另一个困扰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的是数据作假的隐秘。

该负责人表示,因一些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营维护和更新所产生的费用,都由污染企业承担,所以设备生产提供商与污染企业之间,难免存在内幕交易,其作假行为更难以发现和查处。

(本文综合自《山东商报》(揭秘环保监测数据造假:既为免责更为节约成本,作者:冀强),及《法制日报》(环保部将集中整治监测数据造假,作者:郄建荣))


编辑:陈丹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