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铿锵三人行】李其军:向“黑臭水体”宣战需要政绩驱动力

时间:2015-01-22 14:14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李晓佳

评论(

河湖黑臭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但却直接关系到水体周边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河湖黑臭越来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之相应,黑臭水体也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永会透露,即将出台的“水十条”,也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我国河湖问题依然严峻,水质和底泥黑臭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向黑臭水体宣战,已经刻不容缓。日前,在E20环境平台举办的第三期“铿锵三人行”上,对话嘉宾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其军介绍,北京市提出了《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李其军在北京市实践基础上,带来了关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考。

用效果满足百姓预期

新环保法以及水十条、大气十条等一系列政策都明显指向效率,以环境效果为核心的环保时代即将来到:环境质量成为目标,百姓感知日益重要。

进入环境效果时代,李其军认为,黑臭水体的治理必须要满足百姓的预期。“黑臭”是一个感官术语,与百姓感知直接相关。黑臭水体治理最基本的是要让周围的老百姓感觉水体不黑不臭了,然后再谈河道的水体功能及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问题。

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21%。但若以县城以上城市统计口径计,我国的污水处理率不会超过80%。与不断提高的污水处理率相反,我国许许多多的城市及周边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河湖黑臭现象,百姓并未感知到环境治理的效果。李其军表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反差,是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水就像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使整碗水都遭受污染。数字虽小,影响极坏。那么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这个20%直排污水影响恶劣的局面呢?在采用常态处理方式的同时也要考虑应急处理措施。

由于污水处理厂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不到位而河湖黑臭现象严重的地区,从百姓感知角度出发,需要适时考虑应急处理措施。李其军介绍,北京市水务局针对清河、凉水河两岸的直排污水,以积极务实的精神,用游击战、应急处理手段,采用了环能德美一级强化处理的超磁净化技术,截污处理后再排放到河流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他也强调,应急处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北京在污水处理和环境改善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然与百姓预期存在一定差距。污水处理并不是应急工程,水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北京三年计划结束后,或许还会有下一个三年计划。

用政绩驱动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要让政府下决心治理黑臭水体问题,首先需要的是政绩驱动力。”李其军强调,有的时候政府不应该干的事干了,应该干的事没有干。如果地方政府有了政绩的驱动环节,可能会强化其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他指出,关于黑臭水体治理,对北京市来讲,技术没有问题。技术实际上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虽然,技术选择很关键,但政府的决心以及驱动机制更关键。强调决心,就是要考虑政府官员关心什么。李其军说,为什么官员都关心GDP,因为好的GDP与政绩考核挂钩。本届政府,开始逐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环境治理终身责任制,告别了唯GDP的政绩观。

“政策方面,要在政府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上下功夫,才能让政府下决心改善黑臭水体现象。”政府有了治理的决心,再考虑针对不同水体进行技术集成,也许将事半功倍。

有利润点的交给市场 无利润点的留给政府

“考虑污水处理企业化问题,重点就是看有没有利润点,有利润点的就交给市场,无利润点的,留给政府,由政府做,这可能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北京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污水处理市场中,政府将完善服务价格、按照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保障排水、再生水利用设施的运营成本及企业合理收益。北京污水处理企业化方面也积极进行了实践。将北京市中心区域的污水处理、再生水生产、污泥处置和管网运营的区域性特许经营权授予北排集团。北控水务则投入80亿元进行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环能德美与北京大兴区水务局合作的老凤河改造项目,就采用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并逐步全方位地参与北京市和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服务。

李其军强调,政府不可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企业采用什么技术手段、运用什么设备等政府不应该干预,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是治理的效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应该是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监管。

李其军简介:

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北京市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工专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水力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先后承担国家水专项、863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中外合作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次,省部级科技奖项7次、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