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傅涛:从北排低价事件说开去,警惕PPP的逆市场化趋势

时间: 2015-12-16 09:41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文章导读:

北排以0.39元/吨的价格中标安徽省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引发了业内的普遍关注。污水处理价格滑向如此价位,多数读者怀疑北排留有后手。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罗桂连则认为:希望规范的PPP不能有太多别人看不懂的“策略”,往往这种策略在后期遇阻,则是项目失败的隐患。网友“Blue港铁谢”提出:英国认为自己在PPP领域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每一个项目的合同文本都必须上网公示。信息透明是保证公众利益的最有效手段。近日,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撰文表示,事件症结在于PPP项目缺乏信息公开制度。

北京排水集团以0.39元价格中标(按照财政部公示的说法)安庆厂网一体化项目的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对这个问题的争议方向,无外乎包括以下几点:

1、国有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挥霍其融资优势、进行野蛮竞争的问题;

2、属地性市政公用专业公司在市场化过程中,在外埠项目中的低价是否占用了其在属地服务中以公益性名义获得的大量财政补贴,或者在天然垄断性背景下向居民收取的服务费用的问题;

3、迷惑了目前环保和公用事业服务行业低价低质的现实,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健康生存和环境资源价格归位的努力;

4、是否存在后期重新议价调整的非常规空间,以及项目本身报价系统扑朔迷离和缺乏公开性的问题。

恰恰是最后一点,让笔者不由借此机会,由之推广,思考下这场PPP热潮中的“逆市场化”趋势(这件事只是其中一个表象),以免一个出发点很好的顶层政策,在实际推进中忘记初心、越行越远的悲剧再次重演。

一、信息不对称是本次PPP大潮中一个典型的不健康现象

在安庆项目中,我们依然没看到公开的解释,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注意到以下几点:

1、对比之前的特许经营招标项目,PPP项目结构越来越复杂,打捆项目越来越多,专业复杂度不断提高,单体BOT或TOT项目有时候甚至被贬称为初级版本。但与之对应的是,公众和外部人士对此越来越难以理解。

2、采购方式(比如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谈判)也越来越多元,甚至很多项目未必通过公开竞争的手续就悄无声息地花落人家。

3、即便是财政部官方网站公示的中标结果,对价格构成和项目基本结构,也语焉不详。甚至连投标报价和基本程序这样理论上必须公开的内容,也无法获得。

在这种情况下,E20的中国水网对该事件的报道,引来如此争议和猜想并不奇怪。即便作为产业媒体,我们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料来刨析其项目真实的逻辑,而必须依赖“深喉”爆料这样一种信息来源不够可靠、产业媒体最不愿选择的方式。

二、信息公开是PPP有效发展的“防腐剂”,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PPP的基本逻辑中,促进政府使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公开程度应该是一个坚持的健康方向,而在PPP的项目执行中,竟然已经如此背离。目前涉及政府公共服务的PPP项目合同、方案和执行过程只有相关参与部门和人员知晓,对公众而言都是保密的。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澳门供水模式合约内容信息面向公众全面公开的经验,这会减少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进入的压力,同时也能避免地方政府少走弯路。

为了促进环境领域PPP的良性发展,E20环境平台郑重建议:所有的PPP合同、报批方案和采购及后期执行过程(包括监管和调价)都应及时公开、网上可查,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说使用财政资金的每一个方案都应公开,PPP项目作为公共项目理应如此。之前的试点项目主要在于摸索经验,项目信息未公开可以理解;但按照目前入库的做法,建议只要一进入项目库,所有的信息都应全部公开。

PPP项目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极大的降低中间成本,有利于减少不公开透明导致的不公。信息一旦全面公开,会对政企双方形成严格按照合约规定的约束,全面体现契约精神,同时杜绝腐败的滋生。

PPP项目信息的公开也可以促使政府真正成为PPP财政补助的“LP”身份(类比基金),对提高地方财政补助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会大有帮助。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放心的选择给予补助的PPP项目。基于目前改革的思想是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若PPP项目的主导仍是第一个P(政府),则与市场化的本意背道而驰。若想实现真正的市场化,PPP项目的非市场行为方式应该要刹车,政府只应是LP,真正的GP应是企业。最具体的案例就是地铁案例,政府只是出资方而已,结构设计、所有的操作、运营规则应该有企业主导,那如何监督企业呢?就需要信息的全面公开透明。只有这种信息公开才能解决政府信用问题,才能让企业放心。

三、从信息公开说到PPP项目管理中的过行政化趋势

就目前的工作方式而言,PPP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职责,不应深入到具体项目中,而应着力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项目复杂和公益责任重大等因素,为政府过度监管的提供了理由,带来了逆市场化的趋势。

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处于去行政化时代,所有的行业都是减少行政审批的趋势,但在推动PPP上政府各部委却存在“抢权”嫌疑。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改革大方向下,财政部、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等各部委从自身的工作职责出发,强调并泛化某一个概念来占据主导位置,这又回到某种圈地的惯性。同样减少行政审批使得地方政府大权旁落,PPP也正在成为地方政府抓权的救命稻草。政府的抢权促使政府行政干预范围的扩大,只有加强前述的信息公开和企业的主导,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1、PPP主管部门多元,政府审批在强化

今年,PPP由发改委和财政部同时主导,两部委同时发声的现象愈演愈烈,并带来多项文件的冲突甚至自相矛盾,给地方执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而环境领域参与的其他部委还会涉及住建部、环保部和水利部。

12

编辑: 李艳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傅涛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