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11 09:35
来源: 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 薛涛
以环保行业为例:在E20对环保企业的分类中,A类B类为重资产投资运营企业,投资是其长板,技术为其短板,与C类D类的技术企业进行生态合作应该是AB类企业不变的战略。如果AB类企业超越了集成应用的需要而硬去大量发展细节技术和装备,必然打破原有健康的生态并且把自己逼入低效率区间。这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里提到“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那里还会有更深入的关系分析。又比如,由于E20在环保产业圈独一无二的入口作用,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其他组织来找E20合作的邀约。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无谓的交谈,我总结了三点“合作前置三原则”预设做前分选之用:核心利益是否冲突;彼此长短是否互补;可否创造增量供分享。这个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甚至个人生活中对朋友的选择。
《说文解字》中对“利”字的解释为:利者,左禾右刃,用自身所长方得可收割之利。这个也很重要,若自己无稳定的长板价值,合作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于企业是合而无作(用),无意义;于个人,这种就是大家说的盲目攀附的无效社交。所以,我们做企业的不要因为你看到了什么商机就到处找人凑局、补齐能力想赚钱,这样往往是白花功夫。因为在内卷的时代,只比别人先看见一点点是没有意义的。想明白这个商机里,自己有什么长板和优势不可替代,才是你去邀请其他伙伴来合作生财的基本出发点。这样,你也不会在后期的项目实施中被踢出去而妄自伤悲。同样,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与其时时刻意维护人脉、攀附贵人,不如把精力更多用在做强自己,花香蝶自来。做强自己的各种路径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并且将其不时“奉”出来,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让一个人聚集到既优秀又善意的人脉的途径。这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我反复强调《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最容易带来价值、我也将其作为第一篇进行解读的原因。(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则是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不妄为,任何事情就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正文:
说到这段,首先我想起庄子在《养生主》中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很多人解读出这段话表面的消极意思,“反正知识也学不完,何必呢?”然而,在我看来,庄子想说的是,知识是无限的,你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知识本身,如果不能突破它而被知识所控制,是没有希望的。你必须掌握的应该是“认知”,而不是知识本身。鲁迅曾说“读书虽要读,但不能死读,为了书丧失生命,这样值得吗?”学习知识,只是你提高认知的一种手段,但是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从而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被书奴隶成了“孔乙己”,尤其对于管理学这种与人相关的知识而言特别需要反思。为了透析读书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本书中,我定义了“人书金字塔”的认知分析工具,对世界的认知分为公理、定理、变换公式、代入演算四阶。本质上,世界上存在着公理、定理、变换公式、具体预算案例四种知识,越高阶的知识价值越大,越需要通过知行合一来掌握并化为己有。限于篇幅,在对《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解读中,我们还会重点分析这个问题。
细细分析,学习是一个“接化发”〔1〕的过程,“接”书的量,最好要和“化”(结合实践经验的思辨)一致,否则就会产生积食,就是食古不化。而“发”,就是运用它。没有进一步的实践,“化”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最终应该是以“发”定“化”,以“化”定“接”,才是“知行合一”的内在逻辑,就像我们环保圈说的“以水定城”,是一个道理。由此可见,只有作为“不善人”的百姓,才会误把老庄看成消极避世的,而能在老庄中读出积极入世的方法的,才可以去做与老庄同修的“有道者”。(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三))
解读完庄子的这一段,再来看本章,老子的原意就很容易理解到了。“为学”如果只为求“知识”而不为求“认知”,就会有可能读过的书越来越多,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但最后都是积压在脑子中。只有求“道”求认知的人,通过“接化发”,一方面把书越读越薄,避免了“为学日益”,一方面在正确的方向上“知行合一”,自己的欲望也越来越少,达到了无私,并摸到了“道”的境界,最终将自身修为达到“无为”的状态。“无为(违)”的意思是不违反世间的“道”——即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由此这个人就可以渐渐达到无所不能为的“圣人”境界。
从老庄的两篇文章对比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学习不是以提高“认知“为目的,所学习的经验知识掌握的越多,除了前面所述的积食之弊,还有可能导致私欲妄见反而更会层出不穷。比如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读了很多书,但都是自己被书里的见解所左右,满足于越看越厚(因为不去求真,就会是知识的堆砌),并且洋洋自得、居高临下地,急于把这些别人的见解秀给大家,私心里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博学。战国时代的赵括和三国时代的马谡,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就是高“认知”的穷人。(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原因在何处呢?首先看他们的过去,都缺乏知行合一中的一个以从无到有的实践行动而为其打造的认知基座(我的定义:一个人早期通过与人的工作相关的深度实践,摆脱书本而直接产生的认知力)。其次,他们读的书,或者于现在而言学习的大量网上的课程和大咖的研究,都可能没有针对他的情况,告诉应该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因为他们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推出普适性的课程来用几千元的门票或APP取费来广种薄收,所以没有时间去了解学员本身的内因和外势。我在E20培训班课程上曾讲,我们只是催化师,而不是能直接给你答案的人,你根本不要相信我,也不要相信我的书。我最近才知道,我这种方式其实和苏格拉底是一样的,他的教学法,就是通过问答,让学生反复思辨,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和世界的真相,而不是听他本人说什么。然而,大部分拥趸却如脑残粉追娘炮一样死读书,或者追这些所谓的网红大咖,沉迷于一本本书或者一个个得到的知识,结果就成为了高知识的穷人。因为他们没有认知,只有知识。
编辑: 李丹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村镇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碧水源、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