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9-03 10:33
来源: 中国固废网
作者: 薛涛
规划中的焚烧处理比例过大。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厨余垃圾超过一半,应单独分类,用堆肥等生化方式处理,使其回到自然循环中。而可回收的纸类、塑料又分别占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分类工作做得好,需要进入焚烧、填埋等混合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的垃圾量,只有不到30%。
上海垃圾分类的实践基本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2020年6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上海5月的湿垃圾日均分出量已从一年前的5660吨/日增长到约9796吨/日,可回收物也从2580吨/日增长到约6266吨/日,干垃圾已从2.2万吨/日减少到约1.5万吨/日。
按照规划,到2022年年底,上海市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2.9万吨/日、生化处理1.1万吨/日,填埋5000吨/日。显然,未来应当增加更多厨余处理设施,减少焚烧设施比例。
如果以全焚烧为目标,垃圾分类就会失去意义。
然而,主管部门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2016年12月31日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
海南省发改委、住建厅2019年7月5日发布的《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8-2030)》甚至提出:提高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近期焚烧处理占比达到90%,远期达到100%。
此外,焚烧还具有“锁定效应”。
中国焚烧厂一般采取BOT或PPP模式,企业与政府签约长达20-30年。这段时间中,政府按吨向企业支付垃圾处理费,且必须保障企业获得一定量的混合垃圾作为原料,否则要向焚烧厂支付违约金。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焚烧厂动辄需要投入数十亿的建设经费,需要吸引民间资本,为的是确保投资项目的民间资本能够回本、盈利。
垃圾管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目标就是减少混合垃圾。而上述约定意味着,地方政府如果垃圾分类做得好,进入焚烧厂的垃圾减少,反而会违反协议。相当于在签约期限内,垃圾管理的方向锁定在混合垃圾焚烧上,这会让垃圾分类工作难有建树。
(作者谢新源系零废弃联盟政策主任。本文摘录自《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一书。)
编辑: 赵凡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