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解析农村污水处理三大争论点,解决问题不能靠拍脑袋

时间: 2017-05-26 09:04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李晓佳

在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大火的背后,我们也看到目前农村污水处理已经迫于眉睫。“我国250万个自然村,6.7亿农村人口,处理率不到10%,大量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影响当地的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在“2017(第三届)环境施治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指出,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在美国,乡村地区生活污水是目前第三大地下水污染源。他表示,如果农村污水处理没有做好,要把中国的水环境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blob.png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做主题分享

以下根据王洪臣教授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目前,在农村污水处理领域,关于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行业内还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看法和观点的不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污水处理的推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关键。

规划

最合适的排水模式是什么?水冲厕所、黑黄灰水一起收集处理,这是大势所趋

关于农村排水模式,争论非常大。王洪臣提到,第一种模式是“旱厕+灰水直排或下渗。”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较为常见的是污水不出户。灰水直接院内泼洒,粪尿(黑水+黄水)直接还田施肥。

第二种模式是“节水型水冲厕所+灰水收集处理”。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普遍推行灰水、黑水分离,资源利用。

第三种模式是“水冲厕所+统一收集处理”。卫生健康,环境友好。这个模式目前争论非常多,是否适合国情?但是不容质疑的是,这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污水源分离”。源分离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水末端处理靠自来水稀释、输送、处理污染物,浪费大量水资源并使所含营养物难以回归土地的不可持续性弊端。

那么哪一种模式最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王洪臣认为,要根据经济状况,因地制宜。他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做水冲厕所、黑黄灰水一起收集处理,这是大势所趋。

规模如何确定?需要综合计算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如何确定?水量衡算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人,人是污染物产生的主体。其次要考虑管网问题,管网的渗漏或入渗影响都不容忽视,这些影响远比在城市里大。王洪臣指出,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水量=原生污水量(用户排水)+管网入渗量-管网溢流量。

blob.png

在农村污水处理中,要高度关注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规律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下图为不同地区的用水规模:

blob.png

据普查资料显示,北、上、广是人口流动的聚集地。全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地主要是城镇;东部人口流入多而流出少,中部恰恰相反。

blob.png

王洪臣总结认为,农村污水处理规模的确定,应依据,常驻人口数量、流动人口及流动规律、排水系数、地下水入渗以及污水渗漏,综合计算,不要拍脑袋。

分散还是集中?要做技术经济比较

目前,做农村污水处理,行业内有的提倡分散式,即家家户户各上一套设备。有的提倡综合收集后统一处理。针对这些争议,西方已经做了大量的比较研究。

比如美国经过大量研究总结认为,户与户之间超过50米,易选择分散式。户与户之间小于50米,集中起来更加经济有效。

日本则从行政职权上就把集中和分散分得清清楚楚。比如规定城镇污水处理由国土交通省主管,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农村污水处理由农林水产省主管,地方政府负责维护管理。单个住户的净化槽处理,由环境省主管,住户个人负责维护管理。什么时候集中,什么时候分散,日本做了详细的测算(如下图):

blob.png

blob.png

王洪臣指出,我国农村普遍以群居为主。这种群居的社会性质,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比西方更为优越的条件,可以进行集中处理,这就意味着效益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但王洪臣还强调,综合西方经验,分散还是集中应做技术经济比较。一般来说,户与户居住分散,或地形复杂不易集中,或处理标准不高,这样的村庄可以分散处理;户与户集中居住,基于经济考虑,或基于处理效果考虑,这样的村庄必须集中处理。中国平原地区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属于后者,应进行集中处理。

建设

农村排水体制的选定。王洪臣指出,针对这个问题,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工程实施部门都在争论,到底是分流制好还是合流制好。分流制顾名思义雨污分开,合流制就是雨污合在一起。工程界普遍认为,在农村,大污水、小雨水,采用合流制;大雨水、小污水,采取分流制。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即使在降水量不大的地区,绝大多数农村仍属于大雨水、小污水,因此,农村地区一般应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雨污分流以后,雨水可通过明沟直接汇水并排放,降低建设成本。如果合流制就要建管道。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