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应急治理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论文类型 | 政策与市场 | 发表日期 | 2007-11-01 |
来源 | 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 | ||
作者 | 吕振霖 | ||
摘要 | 吕振霖(江苏省水利厅) 今年5月底,太湖暴发蓝藻生态灾害直接导致无锡市供水危机。这一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加强湖泊资源管理与保护,维护湖泊的健康生命,是新时期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无锡蓝藻生态危害发生后,江苏省水利厅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水利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支持下,立即启动应急管理机制,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应急治理措施,为及时化解供水危机,控制蓝藻危害,保障太湖水源地安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应急处理太湖蓝藻生态危害的实践中,... |
吕振霖
(江苏省水利厅)
今年5月底,太湖暴发蓝藻生态灾害直接导致无锡市供水危机。这一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加强湖泊资源管理与保护,维护湖泊的健康生命,是新时期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无锡蓝藻生态危害发生后,江苏省水利厅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水利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支持下,立即启动应急管理机制,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应急治理措施,为及时化解供水危机,控制蓝藻危害,保障太湖水源地安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应急处理太湖蓝藻生态危害的实践中,也引发了我们对湖泊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一些思考。
一、太湖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太湖的蓝藻问题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是在4-5月间大量暴发极为少见。根据专家们的分析,导致太湖蓝藻提前暴发的直接原因,是水体的富营养化、阳光和水温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太湖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产物。
1、污染排放总量严重超标
太湖流域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2006年,该流域以占全国0.38%的土地面积和3.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1.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1%的财政收入,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经济规模最大,社会生产力最为活跃的核心区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是污水量与径流量严重失衡。据太湖局2005年的调查资料,太湖流域仅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废污水排放量超过60亿立方米,污水量与径流量之比达到1:2.2,严重超过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二是污染物入湖排放严重超标。仍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调查资料为据,在太湖流域入河污染负荷中,CODCr为84.9万t/年,NH3-N为6.27万t/年,其中,年入太湖地CODCr 22.77万t,NH3-N 2.49万t,TP 1813 t,TN 5.1367万t,都远远超过了流域水域和湖体的承载能力。
2、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截止2006年底,苏锡常三市已经建成投产的污水处理设施2110套,年处理能力达到27.4亿t/年,但实际工业污水处理量仅为15.4亿t,更多的工业和生活废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湖。即使经处理排放的尾水,也由于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没有脱磷脱氮装置,这就必然导致太湖富营养盐物质的加快积累。
3、内源污染日益加重
由于大量的外源污染随入湖河流进入湖体,加之东太湖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规模围湖养殖(8万亩)和围网养殖(19万亩),导致湖内污染物积累日益加重。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编制的《太湖底泥疏浚规划报告》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湖底淤积面积1547 km2,占全太湖面积的66%,其中竺山湖、梅梁湖、贡湖和东太湖及入湖河口底泥污染最为严重,普遍淤深0.8-1.5 m之间,成为太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内源。该报告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太湖中氮的内源释放贡献量约占全湖氮总负荷量的22.5%,磷的内源释放贡献量约占全湖磷总负荷的25.1%,可见严重的内源污染是太湖的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根源。
4、湖河水系恶性循环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流域河道总长12万Km,河道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3.3 Km。但是,河网水系的环境恶化问题也很严重,在2005年组织的对2700公里河道评价中,全年期河道水质为Ⅳ、Ⅴ类的占总河长的89%,劣于Ⅴ类的达到61%。在环太湖周围有215条通湖大小河流,其中入湖60条,出湖86条,有进有出的69条,绝大多数入湖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2006年监测资料显示,太湖年入湖水量7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段入湖53.8亿立方米(不含引江入湖水量6.17亿立方米)中,Ⅲ类水只占0.04%,Ⅳ类水也只有0.07%,Ⅴ类水占13.6%,劣Ⅴ类水占86.3%。由于湖体的自净功能作用,从太湖下游出湖的水体大都为Ⅲ-Ⅳ类水,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的污染物积淀在湖体内部,日积月累,恶性循环。
5、引排系统不畅
太湖虽然属长江水系,与长江的直线距离也仅有50公里左右,但太湖与长江的引排系统并不通畅,长期以来没有主干河道沟通。只是在90年代才开挖了一条望虞河,还是主要作为排泄洪水的通道,直到最近几年因太湖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才开始进行引江济太试验。太湖的下泄排海通道也仅有一条太浦河,也是直到90年代后才打通运行。单一的引排通道与复杂的湖形结构不相适应,导致湖泊水体交换不畅。而且这几年实际引江济太的水量也很少,难以起到引清释污、以动制静的功效。
6、湖体结构的固有弱点
首先,太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太湖处于平原水网地区,水面积虽然有2338 Km2,正常水位的蓄水量达44亿立方米,平均水深只有2.0 m。由于湖体长期处于富营养化不断积累的状态,在阳光、气温适宜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藻类生态危害。其次,太湖是一个水体流动性慢的湖泊。域内地势低平,地面坡降仅为1/10万-1/20万,水体交换周期长达309天,水动力条件差,污染物稀释、降解效率低,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差。再次,太湖是一个流态复杂的湖泊。除了主湖区外,口袋形的湖湾很多,特别是竺山湖、梅梁湖、贡湖、五里湖这些特殊湖湾区,水体常年不流动、不交换,加之风向等原因,这些湖湾区的污染物容易集聚、积累,导致水生态环境加快恶化,甚至威胁到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二、太湖应急治理的初步成效
在太湖蓝藻生态危害暴发后,水利部门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护水控藻的任务要求,主要采取调水引流、引清释污;关闸截污、控制排放;加强监测、应急预警等应急治理措施。
一是调水引流,引清释污。通过常熟枢纽抽引长江水经望虞河直接入太湖,并由无锡市梅梁湖泵站抽调梅梁湖水体入大运河。截止9月底,常熟枢纽已连续满负荷运行132天,抽引长江水22亿立方米,是去年同期的5倍;其中直接入太湖13亿立方米,超过太湖正常蓄水量的1/4;其余9亿立方米补充望虞河两岸地区河网水系;梅梁湖泵站累计抽引梅梁湖水体4亿立方米,超过梅梁湖的现有库容。通过加强水利工程的统一调度,科学调水引流,引江入湖水质一直稳定在Ⅲ类水标准(见表1、表2)。
二是关闸截污,控制排放。为了减少西太湖和望虞河周边河网劣质水源进入太湖,我们会同无锡、苏州两市水利部门,对西环太湖和望虞河沿线的入河湖口门实行严格管理,凡是监测为Ⅳ类水以下的劣质水源,有控制的实行关闸截污;并通过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把西太湖和望虞河西部区域河网的涝水、尾水尽可能南排运河或北排长江。这里仅以望虞河西岸无锡段的主要入河支流和西太湖武进港、雅浦港、直湖港3条主要入湖河流为例,从6月至8月,通过关闸截污,控制排放,直接减少了2.7亿立方米劣质水源入湖,直接减少了入望虞河的污染物量(见表3)。
表1 近三年5-8月太湖调水引流水量情况分析 单位:亿m3
时 间 | 常熟枢纽调入 | 望亭立交入湖 | 进入两岸河网 | 梅梁湖泵站出流 |
2005年5-8月 | 5.5 | 2.0 | 3.5 | 0 |
2006年5-8月 | 4.0 | 1.2 | 2.8 | 0 |
2007年5-8月 | 18.0 | 11.1 | 6.9 | 3.4 |
表2 2007年6~8月引江入湖水质情况
断面名称 | 监测时期 | 溶解氧 | 高锰酸盐指数 | 总 磷 | 氨 氮 | 总 氮 |
常熟枢纽 | 2007年6月 | 6.8(Ⅱ) | 3.0(Ⅱ) | 0.126(Ⅲ) | 0.49(II) | 1.58 |
2007年7月 | 6.4(Ⅱ) | 2.8(Ⅱ) | 0.124(Ⅲ) | 0.32(II) | 1.38 | |
2007年8月 | 6.9(Ⅱ) | 2.6(Ⅱ) | 0.121(Ⅲ) | 0.21(II) | 1.40 | |
望亭立交 | 2007年6月 | 5.6(Ⅲ) | 3.5(Ⅱ) | 0.152(Ⅲ) | 0.81(Ⅲ) | 2.54 |
2007年7月 | 4.8(Ⅳ) | 4.7(Ⅲ) | 0.123(Ⅲ) | 0.69(Ⅲ) | 2.53 | |
2007年8月 | 4.9(Ⅳ) | 3.5(Ⅱ) | 0.111(Ⅲ) | 0.61(Ⅲ) | 1.97 |
注: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均值
表3 6~8月部分河道入湖、入河污染物减少量分析
河 湖 | 今年入河湖水量 (亿方) | 去年入河湖水量 (亿方) | 直接减少污染物排放(吨) | |||
CODmn | NH3-N | TP | TN | |||
太湖(武进港、雅浦港、直湖港) | 0.33 | 1.47 | 777.6 | 327.6 | 33.3 | 771.9 |
望虞河(无锡境内西岸支流) | 0.45 | 2.06 | 1202.7 | 1492.5 | 44.9 | 751.9 |
注:利用6-8月水质水量监测资料进行计算
三是加强监测,预测预警。在应急治理期间,水文部门立即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增加布设监测点,加密监测频次,对太湖所有水源地、调水引流沿线、环太湖重要出入口门等水域的水质水量,实行每天跟踪监测和巡查,及时掌握水情、水质和蓝藻的变化趋势,为加强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提供依据。
经过3个多月的调水引流、关闸截污、跟踪监测预警等应急治理措施,加之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强有力的污染治理工作,应急治理初步取得了的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障了太湖水源地供水安全。经望虞河调引长江水进入太湖,再经梅梁湖泵站和太浦河闸合理分水出流,形成湖区两个流场,加快了水源地的水体交换更新。这里以8月下旬实测的主要水质指标与今年5月下旬和去年8月下旬的实测指标进行比较,水源地水质指标明显改善。(见表4)。
表4 调水前后太湖水源地水质对比表 单位:mg/L
断 面 | 调水时期 | 溶 解 氧 | 高锰酸盐 指 数 | 总 磷 | 氨 氮 | 总 氮 |
锡东水厂 | 去年同期 | 5.8 | 7.7 | 0.134 | 0.51 | 2.07 |
5月下旬 | 7.2 | 3.5 | 0.138 | 1.17 | 3.78 | |
8月下旬 | 5.9 | 3.4 | 0.102 | 0.45 | 1.74 | |
南泉水厂 | 去年同期 | 5.9 | 6.1 | 0.185 | 0.81 | 3.19 |
5月下旬 | 4.0 | 10.1 | 0.276 | 4.14 | 8.14 | |
8月下旬 | 6.5 | 5.3 | 0.103 | 0.30 | 1.75 | |
三山(小湾里水厂) | 去年同期 | 6.4 | 10.5 | 0.199 | 1.51 | 4.21 |
5月下旬 | 5.4 | 9.1 | 0.304 | 2.63 | 5.49 | |
8月下旬 | 7.2 | 5.8 | 0.144 | 0.19 | 1.57 | |
白洋湾水厂取水口 | 去年同期 | 5.5 | 5.5 | 0.049 | 0.27 | 2.11 |
5月下旬 | 6.5 | 4.5 | 0.066 | 0.30 | 1.34 | |
8月下旬 | 7.3 | 5.2 | 0.038 | 0.17 | 0.86 | |
渔洋山水厂取水口 | 去年同期 | 6.2 | 4.1 | 0.058 | 0.25 | 1.72 |
5月下旬 | 6.6 | 4.2 | 0.058 | 0.21 | 0.80 | |
8月下旬 | 7 | 3.6 | 0.044 | 0.2 | 0.77 | |
园区水厂取水口 | 去年同期 | 6.1 | 3.9 | 0.046 | 0.29 | 2.27 |
5月下旬 | 6.3 | 4.2 | 0.064 | 0.28 | 0.86 | |
8月下旬 | 7.2 | 3.6 | 0.025 | 0.15 | 0.72 |
注:上述数据均采用旬均值
第二,提高了太湖湖体的环境容量。由于实施引江调水,从2007年5月1日-8月底,总入湖水量增加到38.6亿立方米,总出湖水量23.4亿立方米,净增蓄水量15.2亿立方米,比2006年同期增加调蓄水量10.38亿立方米,相当于提高太湖水位 0.5米,不仅大大促进了湖区的水体交换,提高了湖体的环境容量,有效抑制了蓝藻再次暴发危害(见表5)。
表5、2006年、2007年5-8月太湖进出水量分析 单位:亿立方米
时 间 | 出 湖 | 入 湖 | 净增蓄水量 | ||
总 量 | 其中向上海送水 | 总 量 | 其中引江入湖 | ||
2006年5-8月 | 23.01 | 6.23 | 27.86 | 1.20 | 4.85 |
2007年5-8月 | 23.40 | 5.30 | 38.63 | 11.1 | 15.23 |
第三,增加了武澄锡虞地区河网水流动力。从常熟枢纽调引的长江水有9亿立方米通过望虞河进入两岸地区河网水系,同时,通过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疏通河网入江入运河通道,明显增加了河网水流动力,促进了水体交换,改善了生态环境。这里,我们对西环太湖主要支流的陈东港、直湖港、烧香港、漕桥河和武澄锡虞地区的锡澄运河、白屈港河、张家港河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上述河流水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见表6、表7、表8)。
表6 西环太湖支流调水前后水质变化情况 单位:mg/L
河 流 | 断面 名称 | 监测时期 | 溶 解 氧 | 高锰酸盐 指数 | 总 磷 | 氨 氮 | 总 氮 |
陈东港 | 陈东港桥 | 2006年8月 | 5.4(Ⅲ) | 8.4(IV) | 0.264(IV) | 2.09(劣V) | 4.11 |
2007年5月 | 5.2(Ⅲ) | 12.9(V) | 0.445(劣V) | 4.76(劣V) | 5.89 | ||
2007年8月 | 4.3(IV) | 7.3(Ⅳ) | 0.325(V) | 0.67(Ⅲ) | 3.32 | ||
直湖港 | 湖山桥 | 2006年8月 | 3.3(IV) | 6.8(Ⅳ) | 0.137(Ⅲ) | 3.07(劣V) | 4.66 |
2007年5月 | 5.6(Ⅲ) | 7.7(Ⅳ) | 0.252(Ⅳ) | 6.88(劣V) | 7.81 | ||
2007年8月 | 4.7(IV) | 6.2(IV) | 0.226(IV) | 1.16(IV) | 5.1 | ||
烧香港 | 棉堤桥 | 2006年8月 | 2.6(V) | 8.1(IV) | 0.246(IV) | 1.90(V) | 3.14 |
2007年5月 | 3.0(IV) | 10.5(V) | 0.308(V) | 8.29(劣V) | 9.44 | ||
2007年8月 | 3.8(IV) | 6.6(IV) | 0.267(IV) | 0.96(Ⅲ) | 3.61 | ||
漕桥河 | 宜漕桥 | 2006年8月 | 0.8(劣V) | 8.6(IV) | 0.390(V) | 4.42(劣V) | 5.52 |
2007年5月 | 0.4(劣V) | 10.7(V) | 0.351(V) | 9.66(劣V) | 10.6 | ||
2007年8月 | 1.8(劣V) | 6.4(IV) | 0.326(V) | 1.80(V) | 4.37 |
注: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均值
表7 武澄锡虞地区调水前后水质变化情况 单位:mg/L
河流 | 监测 | 监测时期 | 溶解氧 | 高锰酸盐 指数 | 总 磷 | 氨 氮 | 总 氮 |
断面 | |||||||
锡澄运河 | 石桥 | 2006年8月 | 0.6(劣V) | 8.8(IV) | 0.770(劣V) | 3.47(劣V) | 4.55 |
2007年5月 | 2.5(V) | 6.4(IV) | 0.267(IV) | 3.28(劣V) | 5.88 | ||
2007年8月 | 3.6(IV) | 6.2(IV) | 0.130(Ⅲ) | 1.36(IV) | 2.23 | ||
白屈港 | 马镇 | 2006年8月 | 2.7(V) | 7.2(IV) | 0.316(V) | 1.52(V) | 3.66 |
2007年5月 | 3.4(IV) | 4.0(II) | 0.677(劣V) | 1.74(V) | 3.39 | ||
2007年8月 | 2.3(V) | 6.2(IV) | 0.198(Ⅲ) | 0.14(I) | 2 | ||
张家港 | 北国 | 2006年8月 | 1.0(劣V) | 8.4(IV) | 0.333(V) | 5.06(劣V) | 6.6 |
2007年5月 | 2.1(V) | 5.8(Ⅲ) | 0.118(Ⅲ) | 1.39(IV) | 3.09 | ||
2007年8月 | 2.7(V) | 7.8(IV) | 0.154(Ⅲ) | 3.08(劣V) | 5.42 |
注: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均值
表8 大运河调水前后水质变化情况 单位:mg/l
断面名称 | 监测时期 | 溶解氧 | 高锰酸盐指数 | 总 磷 | 氨 氮 | 总 氮 |
梁溪大桥 | 2007年5月 | 3.2(IV) | 7.6(IV) | 0.410(劣V) | 4.12(劣V) | 5.03 |
2007年8月 | 3.8(IV) | 7.6(IV) | 0.346(V) | 2.87(劣V) | 4.57 | |
金城桥 | 2007年5月 | 3.1(IV) | 6.5(IV) | 0.432(劣V) | 4.26(劣V) | 5.46 |
2007年8月 | 3.9(IV) | 7.4(IV) | 0.309(V) | 1.69(V) | 3.25 |
注: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均值
第四,改善了整个湖区的水体结构。经过4个多月的调水引流、截污控污,整个太湖湖区水质都有明显改善(见表9)。
表9 太湖湖体分湖区5~8月份水质状况(月平均)
湖 区 | 高锰酸盐指数(ml/L) | 总 磷(ml/L) | 总 氮(ml/L) | 综合营养大状态指数 | 富营养状态 |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
五里湖 | 7.4 | 5.4 | 6.5 | 5.0 | 0.2 | 0.2 | 0.1 | 0.2 | 7.8 | 3.3 | 1.1 | 1.4 | 78.2 | 63.8 | 64.9 | 63.9 | 重富 | 中富 | 中富 | 中富 |
梅梁湖 | 6.6 | 6.8 | 6.4 | 5.7 | 0.1 | 0.1 | 0.1 | 0.2 | 6.6 | 2.4 | 1.2 | 1.2 | 75.2 | 66.2 | 63.6 | 64.8 | 重富 | 中富 | 中富 | 中富 |
西部沿岸区 | 7.4 | 5.7 | 5.6 | 4.2 | 0.1 | 0.2 | 0.1 | 0.1 | 5.2 | 6.0 | 2.6 | 2.0 | 67.6 | 75.3 | 61.4 | 61.6 | 中富 | 重富 | 中富 | 中富 |
湖心区 | 4.1 | 3.6 | 5.4 | 3.6 | 0.1 | 0.1 | 0.1 | 0.1 | 3.5 | 1.7 | 1.5 | 1.1 | 63.4 | 55.8 | 57.9 | 57.4 | 中富 | 轻富 | 轻富 | 轻富 |
东部沿岸区 | 4.4 | 3.6 | 4.1 | 3.2 | 0.1 | 0.1 | 0.1 | 0.1 | 2.8 | 2.3 | 1.7 | 1.6 | 57.7 | 59.7 | 55.7 | 53.4 | 轻富 | 轻富 | 轻富 | 轻富 |
全 湖 | 5.1 | 4.4 | 5.4 | 3.9 | 0.1 | 0.1 | 0.1 | 0.1 | 4.1 | 2.7 | 1.7 | 1.3 | 65.7 | 64.8 | 60.5 | 59.2 | 中富 | 中富 | 中富 | 轻富 |
三、全面治理太湖水利部门的主要措施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6月11日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太湖治理的工作方针: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太湖治理3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为应急治理阶段,确保城乡人民供水安全,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
第二阶段:为全面治理阶段,经过3至5年的全面综合治理,使太湖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第三阶段:为彻底治理阶段,再经过8-10年的深入治理,彻底恢复太湖山青水秀的面貌。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都正抓紧制定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主要治理措施可以概括为铁腕治污和科学治水两个方面。
铁腕治污:主要包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进入门槛;重点治理点源污染,实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强行政区域排污总量考核,建立水生态环境资源占用补偿政策;加大依法治污的力度,完善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科学治水: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调水引流,保障供水安全。按照“引清释污,以动制静,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要求,建立调水引流的长效机制。在常年情况下,常熟枢纽抽引40-45亿立方米长江水,经望虞河望亭立交直接入太湖25-30亿立方米,使水体更换周期从300天缩短到200天,进入望虞河两岸周边河网15亿立方米左右,通过梅梁湖泵站抽引9-10亿梅梁湖水体经梁溪河入大运河,使梅梁湖区水体更换周期每年3次以上,对西环太湖和望虞河沿线入河湖口门实行严格管理,控制劣质水源入湖排放。这样,通过增加进出入太湖的水量,改变入湖水源结构,加快水体流动,改善湖体水质,保障供水安全;同时,通过理顺河网水系,增加河网水流动力,改善区域河网生态环境。
2、扩大江湖通道,实现畅引畅排。通过新辟长江与太湖间三条通道工程,实现江湖之间畅引畅排、有序循环。一是规划建设望虞河西岸走马塘工程,将望虞河西岸地区涝水和尾水北排长江,同时,对西岸入河口门建闸控制,实现引排分开、清污分流,建设望虞河清水通道,实现望虞河常年安全引江调水。二是新孟河工程,从长江引水进入太湖上游,加大长江水源直接补充太湖的调水规模,调节太湖水位,既可提高太湖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又可带动中心湖区的水体流动。三是规划建设的新沟河工程,实现与新孟河、望虞河工程联合调度,做到科学调水出流,直接带动西太湖“三湖湾”水体的加快交换。
3、完善区域水系,实现有序引排。为有效改善区域河网水系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调整河网水系规划,加强引排工程设施建设和科学调度,逐步实现有序引排,水系畅通,增强水流动力,改善河网环境。譬如,常州市从澡港河引水,新沟河排水;无锡市从白屈港引水,走马塘排水;苏州市从望虞河引水,大运河出水;阳澄定茆地区从白茆塘和七浦塘引水,浏河及浒浦河排水,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生态平衡的河湖关系。
4、实施生态清淤,治理内源污染。在科学规划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实施三项生态治理工程。一是入湖河流疏浚整治工程。在2-3年内,对环太湖入湖河流全面实施疏浚整治,疏底泥、种绿化,建设生态恢复系统。二是西太湖底泥清淤工程。规划疏浚面积93平方公里,土方3000万立方米。其中,2007-2008年完成清淤600万立方米,2015年全面完成。三是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是通过实施拆圩还湖,清理过度的水产养殖和实施底泥清淤工程,提高东太湖的生态修复能力。现在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向国家申报,争取明年启动。
5、加强水资源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是推进以节水减排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围绕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微增长的目标,强力推进高耗水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节水园区、农业节水灌区建设;发展城市中水回用,开展节水型社区建设。“十一五”,在太湖地区的工业万元GDP耗水量要下降82立方米/万元,农业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0%。二是建立重点水功能区纳污总量监控制度。强化对重点入湖河流排污总量控制,认真组织调水沿线和环太湖排污口清理。三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广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技术,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和环太湖周边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湖、还林、还湿地,积极开展生物治污试验,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河湖水域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河湖水域保护制度。
6、加强安全预警能力建设。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水情、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资料的及时分析,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完善应急处理预案。
四、加强江苏湖泊保护的几点思考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的下游,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河湖众多。据近年来的规划统计资料,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37个,全国七大淡水湖江苏有其二。湖泊资源是江苏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之一。
江苏湖泊有三大基本功能和五大基本特点:
三大基本功能:一是防范水旱灾害的重要工程手段;二是地表水资源调蓄的主要载体;三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
五大基本特点:一是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2米左右;二是流域特点明显,上游水量水质对湖泊有直接制约作用;三是湖河联系紧密,河网水系环境对湖泊影响很大;四是湖形结构复杂,水体流通不畅;五是内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下降;六是湖泊水面萎缩,调蓄能力降低。
加强湖泊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水的自然规律,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这里,主要从水利行业的角度,提出一些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要规划建设安全可靠的水源补充系统。湖泊不同于河流,污染的水体进入河道很快就会转移稀蚀,同样污染的水体进入湖泊大都积累在湖体内部。如果不重视湖泊的清洁水源建设,湖泊的污染就会加剧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超越湖泊的环境承载能力,甚至丧失湖泊资源环境的实际功能。因此,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必须科学测算湖泊的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核定湖泊的纳污总量,系统治理入湖河流,保证入湖水源质量。只有安全可靠的水源保证,才能有湖泊的健康生命。
(二)要认真研究湖泊内部水动力规律。流水不腐是水的自然规律。健康的湖泊不仅要有安全可靠的水源补充条件,而且要有良好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交换系统,让水体在流动中提高环境容量。要研究不同水系、不同结构的湖泊的进流和出流的水工程系统,形成湖体内部的合理流场,使湖区各个部分的水体有序流动、良性循环。
(三)要着力建设良性互动的河湖关系。在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河湖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建设良性互动的湖河循环系统,是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的重要条件。治理湖泊的生态环境,必须同步治理湖泊周边河网水系,依据区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调整河网水系,逐步做到“引排分开、清污分流”,实现河网水系的有序流动,实施生态清淤,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河网水生态环境,建立互补互济、良性互动的河湖关系。
(四)要科学治理湖泊的内源污染。湖泊污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旦量变引起质变,治理起来相当困难。江苏的湖泊大都是浅水型的湖泊,又是流域性调蓄型的湖泊,经过长期运行,特别是由于上游大量污水入湖,加之平时环湖入湖河流大量污染物的超标排放,在湖泊内沉淀积累,导致湖泊内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我省湖泊当中,部分湖泊的水体已经丧失使用功能,部分湖泊出现明显沼泽化趋势。因此,治理湖泊内源污染,已经成为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的紧迫课题。但治理湖泊内源污染又涉及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兴利除弊。我们已经对治理太湖的内源污染提出规划,开展生态清淤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经验,还要在实践中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分析,为今后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提供经验。
(五)要深入开展湖泊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湖泊的污染容易积累,也有很强的自净能力。这是湖泊生命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不同湖泊由于地理特点、水系结构、河湖关系和水动力条件不一样,环境承载能力也不相同。我们要积极探讨不同湖泊自净能力的变化规律,力求按照湖泊的生命规律,提高科学治水、科学治污的水平,更好地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不断提升湖泊的环境承载能力,同时严格控制入湖污染总量,维护湖泊的自我修复、良性循环,永葆湖泊的健康生命,实现经济社会与湖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要积极探索加强湖泊管理与保护的有效机制。真正实现对湖泊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必须切实解决当前一龙治水、多龙管水、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水法》明确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湖泊的主管机关。作为湖泊的代言人,如何真正担负起对湖泊科学管理的责任,落实有效保护的措施,建立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的有效机制,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法规体制上不断完善。
加强湖泊治理,维护湖泊的健康生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尊重规律,尊重实践,科学治水,科学管理,为维护湖泊的健康生命,让湖泊资源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而不懈努力!
报告人简介
吕振霖,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党的十四大代表。
一九七六年八月参加工作;一九七六年八月任江都县七里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一九八零年八月华东水利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干部专修科学习;一九八三年九月任江都县水利局局长;一九八四年二月任江都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一九八五年三月任江都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兼大桥区委书记;一九八六年五月任江都县委副书记;一九八七年二月江都县委副书记 、代县长、县长;一九八八年三月任江都县委书记;一九九零年七月任兴化市委书记;一九九六年九月任泰州市副市长、兴化市委书记;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任泰州市副市长;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任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二零零二年九月任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二零零三年四月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