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水中藻毒素污染的探讨
张晴浩1,任基成1,朱惠刚2,岳舜琳3,潘海祥1?
( 1.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浙江宁波315040;2.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32;
3.上海市自来水 市南有限公司,上海200020)
摘 要:对某市源水中的藻毒素高发期、藻毒素的分布、藻密度作了分析,并探讨了藻毒素浓度和藻毒素产率与水中氮、磷浓度的关系,以及规水处理工艺对藻及藻毒素的去除率。
关键词:藻密度;藻毒素;藻毒素产率
中图分类号:TU99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4602(2002)04-0023-03
湖水中蓝藻产生的藻毒素可引起动物中毒,威胁人类的健康。藻毒素主要分为肝毒素、神经毒素、脂多糖毒素三大类,其中肝毒素毒性最强(主要由铜绿微囊藻、鱼腥藻、颤藻等产生),其代表为微囊藻毒素(MCYST)。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对饮用水质量基准的补充文件中规定微囊藻毒素-LR(游离的和与细胞结合的)的基准值为1μg/L[1]。
1 藻毒素的高发期
? 1998年8月—1999年6月对某市6个源水中的总氮、总磷、总藻、蓝藻、藻毒素(包括游离的和与细胞结合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源水中氮、磷在4、6月即达到较高浓度,而藻密度的高发期要晚约2个月(6~8月),藻毒素的高发期则更晚(10月),这说明在氮、磷浓度适于藻类繁殖的条件下,蓝藻体内合成并释放藻毒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并非与藻密度同步增长。
2 藻毒素在水中的分布
蓝藻毒素(MC)包括MCYST-LR、MCYST-YR、MCYST-RR三类(分别用LR、YR、RR表示),藻毒素在被调查源水中的分布见表2。?
从表2数据可见:
①藻毒素从2月份开始生成,至4、6、8月浓度逐步增加,到10月份达到高峰;?
②只有10月份有LR毒素存在,其他各月未检出,全年未检出YR,12月份LR与RR都未检出; ?
③各源水中有时只检出藻细胞内毒素,有时只检出细胞外毒素,有时两者同时检出;?
④经检测,8、10、12、2、4、6月时蓝藻占藻类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32%、2.61%、2.40%、2.55%、3.87%、4.80%,故可以认为蓝藻在8月的大量繁殖是导致10月藻毒素浓度达到高峰的原因。
0.70
0.33 2.26
2.13
3.32 1.11
1.98
3.74 3.34
4.68
5.60 2.18
4.86
3.53 1.57
0.88
0.61 总磷(mg/L) 1998年10月1999年4月1999年6月 0.03
0.04
0.05 0.09
0.04
0.10 0.11
0.13
0.19 0.22
0.26
0.25 0.05
0.05
0.06 0.00
0.04
0.06 藻密度(106 个/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1999年4月1999年6月 2.56
1.33
1.29
1.41 4.82
2.78
2.50
2.96 6.56
3.59
3.03
3.83 7.27
4.20
4.04
5.65 4.56
3.15
3.17
3.63 5.03
3.59
3.13
3.75 蓝藻密度(106个/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1 999年4月1999年6月 0.370
0.035
0.050
0.067 0.690
0.073
0.097
0.142 0.940
0.094
0.117
0.184 1.04
0.110
0.156
0.271 0.650
0.082
0.122
0.174 0.720
0.094
0.121
0.180 总MC(μg/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1999年6月 0.08
0.150
0.18 0.16
2.10
1.20 -
1.56
0.38 0.12
3.49
0.40 0.35
0.86
1.09 1.44
0.71
1.62 MC-LR(μg/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 -
0.07 -
0.48 -
0.44 -
0.78 -
0.24 -
0.27 注:①总氮、总磷分别采用紫外吸收法和钼蓝法测定;藻密度采用浮游藻类计数框显微镜测定;藻毒素采用HPLC法检测。②“-”为未检出(HPLC法检测藻毒素的最低检测限为0.02μg/L)。
3 藻密度、藻毒素与水中氮、磷浓度的关系?
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对6个源水的藻密度[TA]、蓝藻密度[BA]、总藻毒素浓度[MC][LR+RR]以及总氮、总磷浓度测定的数据及回归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TA]=2.52+7.03[P]r=0.551 [BA](106 个/L) 0.0347 0.0726 0.0937 0.110 0.0822 0.0937 [BA]=0.050 8+0.015 8[N]r=0.627,
[BA]=0.065 7+0.185
[P]r=0.555 [MC](μg/L) 0.15 2.10 1.56 3.49 0.86 0.71 [MC]=-0.454+1.01[N]r=0.846,
[MC]=0.278+14.4[ P]r=0.936 [LR](μg/L) 0.07 0.48 0.44 0.78 0.24 0.27 [LR] =1.17+0.197[N]r=0.803,
[LR]=0.140+2.88[P]r=0.913 [N](mg/L) 0.66 2.66 1.11 3.34 2.18 1.57 [MC]=-1.05+31.1[BA]r=0.675 [P](mg/L) 0.03 0.09 0.11 0.22 0.05 0.1 [LR]=-0.203+7.19[ BA]r=0.762 注:“[—]”为6次测定的平均值。
①总藻密度[TA]、蓝藻密度[BA]、总藻毒素[MC ]及藻毒素[LR]与总氮[N]、总磷[P]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1998年10月单次测定的[TA]、[BA]与[N]、[P]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②[C]与[N]、[MC]与[P]、[LR]与[N]及[LR]与[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6、0.936、0.803及0.913,均大于或接近置信度为95%的r值0.811(f=n-2),这是因为单次测定时,影响藻密度、藻毒素的其他试验条 件(如光照、水温)都相同的缘故。有研究者在室内培养基条件下培养铜绿微囊藻MES-90产毒株及MES-101原毒株时也发现氮、磷浓度与藻密度及总毒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2]。?
4 藻毒素产率与水中氮、磷浓度的关系?
藻毒素的产率是指106个蓝藻细胞所产生的藻毒素,表4列出了测定结果。
表4藻毒素产率与氮、磷浓度的关系 ?
[YMC]=2.24+0.078 2[P]r=0.104 [YLR]LR/BA 0.121 0.428 0.297 0.442 0.204 0.216 [YLR]=0.143+0.066 4[N]r=0.627,[YLR]=0.168+1.35[P]r=0.705 1998年10月单次值 [YMC]MC/BA 4.32 28.9 16.6 31.7 10.5 7.58 [YMC]=-1.66+9.51[N]r=0.836,
[YMC]=6.28+123.8[P]r =0.847 [YLR]LR/BA 2.02 6.61 4.70 7.09 2.92 2.88 [YLR]=1.16+1.67[N]r=0.790,
[YLR]=2.46+22.9[P ]r=0.841
表4显示10月份总藻毒素产率为4.32~31.7μg/106个,其中LR毒素产率为2.02~7.09μg/106个,而年平均藻毒素产率则分别为0.851~3.74μg/106个和0.121~0.442μg/106个。各水源的藻毒素产率不同是由氮、磷浓度不同所致。回归计算表明10月份的藻毒素产率与氮、磷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全年的平均藻毒素产率也与氮、磷的平均浓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5 常规处理工艺的去除效果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的规定,6个源水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已超过Ⅲ类湖泊水库标准,有的已超过Ⅴ类,在高发期就更为严重。水源水中有一定浓度的藻毒素,但属于WHO考核的LR藻毒素的浓度不高。C、M两水厂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除藻及除藻毒素效率见表5。
表5 常规水处理工艺除藻及除藻毒素效率
由表5可见,藻类去除率均在97%以上,在C水厂管网水中胞内、胞外毒素各检出1次,浓度分别为0.38、0.12μg/L(RR毒素);在M水厂管网水中检出藻毒素次数较多,除1次胞外毒素达到1.09μg/L外,其余多为0.2μg/L以下,并且也多为RR毒素,可见常规水处理工艺对藻 密度为106个/L数量级的水源水除藻、除藻毒素效果良好。?
6 结论?
①高浓度氮、磷出现后,高浓度藻密度及藻毒素会相继出现但不同步,中间约有2个月的渐进过程。?
②藻毒素存在于藻细胞内,也存在于水中,两者的分配比例尚无规律可循,某市源水中蓝藻毒素主要为RR毒素,只有10月份出现LR ([LR]<1μg/L),YR未检出。
③藻密度、藻毒素浓度与水中氮、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④藻毒素的产率也与水中氮、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⑤在藻密度为106个/L数量级时,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除藻率>97%,并能有效地去除藻毒素,LR藻毒素含量符合WHO基准值。
参考文献:
[1]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2nd ed)[M].Geneva:[s.n.].1998.?
[2] 连民,刘颖,俞顺章,等.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20(4):166-170.?
电 话:(0574)87870704?
收稿日期:2001-08-21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