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珠江三角洲平衡发展污水处理工业的一些观感与设想

论文类型 技术与工程 发表日期 2001-07-01
来源 排水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年会
作者 谭炳昌
摘要 谭炳昌(施境达工程有限公司)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处广东省南陲,方圆26820平方公里,河口由近百河川交织而成。河流及河道的总长度超过1600公里。珠江三角洲河口为中国提供了最优良的耕地及海洋资源。其范围还包括香港及澳门两个迅速融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政经发展的特区大都会。图一为珠江三角 ...

谭炳昌
(施境达工程有限公司)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处广东省南陲,方圆26820平方公里,河口由近百河川交织而成。河流及河道的总长度超过1600公里。珠江三角洲河口为中国提供了最优良的耕地及海洋资源。其范围还包括香港及澳门两个迅速融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政经发展的特区大都会。图一为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近十多年的发展,常被誉为经济奇迹。工业生产年增长率早期高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但经济起飞却对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部分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天然资源,如主要耕地、水源及海洋生态,正急需保护以维持可延续的发展步伐。
  本文旨在环顾三角洲地区水污染现况,突显主要问题所在,并探讨私营企业的参与如何在解决污水问题上发挥催化作用,避免这个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沦为环境灾区。
  保护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原因如下:
  (1)世界上发达地区当年进行工业化,其过程中经常忽视可能带来的环境及生态恶果。过后补救的措施一般相当昂贵、难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始于八十年代,应理性地参考欧、美的经验及教训,务求在孕育经济的同时,免于重蹈早期工业地区的覆辙。
  (2)纵然经济开放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动,但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仍可作为国内其它地方发展的模式及榜样。如果珠江三角洲能在经济得到扩展、生活素质有所提高之大前提下,积极避免不损害天然资源,对国内其它地方所走的发展道路,有相当重要的启发作用,意义深远。

2 珠江三角洲对付水污染的过程

  所有发展中国家要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架构是一渐进的过程。整个成熟过程所需的时间,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几个社会经济因素。图二为发展中国家建立成熟的环境保护架构前,主要步骤的简化概念模式。每个阶段往前再进的推动力,通常赖于这个阶段的成功,社会的认知和接受,及保护国家资源的必须性与强大压力,在有迫切性的情况下,这个顺序发展过程中的步骤,也可以“几步一跳”,平排并进以增速发展。

3 认知过程

  环保发展的首要阶段是认知。认知过程,对任何准备开始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步。固然,对问题的认识深浅各异。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基本上一致认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以及国民健康的重要。而规模较小的城镇,则通常要由省或中央当局推动,才开始注意到有关问题。
  国家的环保政策,一向比较务实,一切从经济发展及国民健康水平衡量,而非单从美观与道德的角度考虑,这一务实的基础,对长远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合理性及持续力量。
  生活素质有所提高之大前题下,积极避免不损害天然资源,对国内其它地方所走的发展道路,有相当重要的启发作用,意义深远。
  国家对于环保的重要性及关键问题的认知,在中央及省的层面上,可以说大致成熟,但在执行方面,中央与省与乡镇政府之间,及地区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似乎还存在有很多协调上的问题。乡镇政府更面对严重的资金短缺、设计与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 一般小乡镇情愿把有限资源投到较有明显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项目,令到中国这个“缺水大国”的长远可延续发展,蒙受阴影。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模式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区内很重要的一部分经济收益来源散布于乡镇的中小型企业。早于1991年,这些“乡镇企业”已经为珠江三角洲带来价值244.3亿元人民币的生产,占整个广东省的乡郊生产逾百分之六十五。但这蓬勃的发展,却造成污染源四散,令问题更难以控制。这些中小型污染企业,大部分缺乏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技术或资金来认真对付污染问题。而地方机关在控制这些小型污染者方面亦欠资源及有效手段,再加上当地的经济效益对这些中小企业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令到执行过程困难与矛盾重重,严重拖慢珠江三角洲的环保进程。

4 研究及监察

  有了认知,下一步工作是研究,监察,收集科学数据。中国对环境及天然资源的监察,始于七十年代中期。自八十年代来,纵然各地大量设立监察站,收集国内河溪资料,但数目仍十分不足。199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便设立了153个监察站,在至少十九个范围进行每年三次的常规监察工作。
  根据数据显示,1991年排放出珠江河口的污水达16.2亿吨。1980年以前,排放入三角洲地区的污水以工业污水为主。自1980年起,随着城镇人口急速增长、食水供应系统更为可靠、及生活素质的提高,生活污水大幅增加。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例不断上升。
  随着住宅污水量相应增加,养份(氮及磷)已成为较令人忧虑的污染指针。1986至1991年间,河口抽取的样本中,COD、无机氮和磷的含量持续增加。化学需氧量的平均浓度接近中国一级水体规定每升3毫克的标准。而矿物油、氮、磷的浓度亦经常超过53%、83%及47%的起始值。这个恶化的趋势过往十年并没有明显改善。
  数据库有助当局了解水体变差的具体情况、变化趋势,以及已届警戒水平的污染黑点。所得的资料更可成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理据。

5 落实执行

  有了数据的支持,下一步是面对如何落实执行,在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两方面推行相应措施,可阻止珠江三角洲的水体水质持续下降。但要落实执行, 过程还是相当艰巨。
  在珠江三角洲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相对容易受控,此类公司不论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力,或是受到所属国家有关海外经营的环保政策法例影响,大都设置污水处理设备。近年中国较大型的企业,对污染控制的关注增加不少,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珠江三角洲新建的工厂,普遍都落实遵守“三同”政策。污水处理厂须连同生产设备,同时进行规划、施工及营运。
  但在控制中小型乡镇企业所生产的工业废水,所面对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涉及资金及缺乏合资格技术/操作人员。
  至于生活污水方面,问题更为明显。过往十多年政府须承担提供运输、能源、等基础建设的重担,以赶上支持整体经济起飞的步伐,环保方面的进展相对落后。除此以外,资金及管理经验亦相当缺乏。人力资源不足,素质赶不上的问题,在小乡镇尤为严重。
  过于倚赖外国贷款及发展基金建造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趋势,由于申请周期长,限制较多,在南方已逐渐没有以往的兴旺。世银、亚银贷款项目,亦有各种手续及招标程序上的繁复。
  尽管能成功融资兴建污水厂,招聘及培训合资格操作人员仍是一大难题。大部分在过去十年所建的处理厂,处理量相当大及采用很多不同的技术方案及设备。至于近年,由于迫切需要控制珠江三角洲的氮磷水平,新建的处理厂一般都设计为水平较高的三级处理。这些科技水平较高的处理厂,一旦落成,便交由地方政府营运。在较小的城镇,寻找一批合资格的技术人员操作,以保持出水稳定合格及设备的适当保养维修,是一个头痛问题。最后一部份小厂花了钱,环保的重大任务还是达不到,造成双重损失。

6 可考虑的解决方法

  为施行有效的方法以解珠江三角洲水污染问题的燃眉之急,各方已试行了多种措施,唯仍需更大决心及勇气,去尝试较创新的方法。
  (1)外国优惠贷款、世界银行基金、以及亚洲银行发展基金过去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尽管环境保护被列为国家优先处理项目,中央政府过往并不愿意实行大量补贴来加速地区污水厂的兴建。
  近年国家已逐渐建立中央基金,透过财政上的实质支持,更有效地推动落实有关政策。但推行过程中力度尚轻、未能表现出国家坚定的支持和执行决心。
  (2)珠江三角洲内的城市,由河溪的网络交错而成。地理上错综复杂,加上相互依赖而又存在着竞争的经济关系,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清理责任经常划不清责任界线。
  因此,自八十年代中期,包括香港及澳门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大量加强沟通及协调工作。通过一致努力,以提升到更具体的实施阶段,其中包括考虑设立地区性基金及与香港特区及海外地方增加经验交流和管理培训,以加快建造污水处理设施的步伐及把现行法规彻底落实执行。
  (3)资金及经验,特别是营运经验,可考虑透过建造营造转交(BOT)合约安排而吸收。
  过去,国家的观点认为,基本设施如食用水供应、电力、能源,都应由政府掌握。但近年,基于观点的转变,及受到其它实际因素影响,对BOT的看法及接受程度,已有重大改变,处理的时候亦更具备灵活性。过去几年,北方有好几个大型水工业的 BOT项目如成都、天津等,相继成功落实。
  采用 BOT 形式时,有很多因素要考虑,略举一二如下:
  ·珠江三角洲的政经情况,本来极具优势,应为南方发展BOT的前线阵地。从欧洲的经验得知,以私人手法经营能有效为人民提供质优而价廉的服务。
  ·但目前南方收取污水治理费用,一般低于北京、上海等大都会,似乎不大合理。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状况及增长模式来看, 市民绝对有能力承担污水处理费用。对于国际有规模的BOT投资公司来说,珠江三角洲地区正代表一个商机,打开具庞大增长潜力的中国饮用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市埸。
  ·BOT项目正好解决国内缺乏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的问题。海外公司在营运及管理上的经验,可藉着公私合营模式,有效地在互惠的情况下转移到国内。
  ·正如国内其它地方一样,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大量优质饮用水的需求十分迫切。把饮用水供应项目与污水处理项目结合,可令BOT计划在商业安排上,更具可行性及灵活性。
  ·BOT的型式大致分为两种,“全私有化”及“公私合伙经营”。前者只属于英国模式;欧洲大陆,以法国为首,较流行“公私合伙”,以联合体的方式把管理及经营权托于私人企业,而不把政府的拥有及监察权力,全盘彻底放手。这种做法,似乎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
  ·计划较细小规模的BOT项目时,必须把选拔程序精简及合理化。项目本身要有吸引力,BOT有别于一般工程项目,经营商同时以“长期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必须以“投资者”的身份对待,尤期中小型的项目,若以传统的招标心态处理,整个过程可达数年之长,投资者初期投入巨大,而不一定有回报,除非是特大重点项目,否则不易吸引有份量的公司参与。
  (4)另外一个可能于短期内大量减低污染排放的手段,是要求所有乡镇同时限期自设“初级处理”,由于大小城市乡镇都具经济及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处理,此方法可于短期之内把整区,甚至全国污染排放减少30%左右,对整体环境的良性影响,十分可观。视个别乡镇实行“初处计划”的积极性及成效,国家或省政府可以给予“优先次序排位”,按先后核准资源,以贷款形式,中央基金、地区基金、或BOT手法,升格到2级或3级处理,彻底解决长期污染问题。但这个手段的可行性,最后还得视乎行政上的考虑。

7 结语

   珠江三角洲因水产丰富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蛋白工厂”之一。但该区急速的经济发展,却为河口内浩瀚的水流带来沉重的环境压力。虽然工业污染相对受到控制,区内的人口增长却带来生活污水的问题,严重威胁水资源的保护及长期利用。
  资金,人员及管理经验短缺等问题,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大障碍。
  BOT是其中最有效、收效最快的解决方法之一。藉BOT项目、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一举三得,有助加速基本建设的发展。从而可渐渐将营运及管理的经验,有效地,长期地转移到中国。要避免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奇迹沦为环境大灾难,采取坚决的措施已急不容缓。

参考资料

  1Qiang Binghuan, Guangd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1993. “Water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T’L Workshop for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Pearl Delta, Feb., 1993.
  2Lu Yumin & Wu Hongjie. Guangd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1993 “Study on Coastal Wate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T’L Workshop for The Development ofStrategies fo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Pearl Rover Delta. Feb., 1993.
  3Tam. P.C. “Prospectsfor Inve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sian Venture Forum ’91, Hong Kong, 1991.
  4 聂梅生“中国城市废水的科研与开发”.
  5钟淳昌、任鹤云“中国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趋向”.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