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中国水工业科技产业化实施策略

论文类型 政策与市场 发表日期 2000-11-01
来源 《中国水工业科技与产业》
作者 佚名
摘要 我国的水危机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表现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不合理利用并存,供水设施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另一方面表现为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江、河、湖、库、近海海域普遍污染,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不断降低,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缺水和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使生产、生活的供水安全性和水质水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严重威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将继续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状态,城市化和工业化水

建设部《中国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研究组

1 前言

  我国的水危机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表现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不合理利用并存,供水设施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另一方面表现为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江、河、湖、库、近海海域普遍污染,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不断降低,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缺水和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使生产、生活的供水安全性和水质水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严重威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将继续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状态,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水污染与缺水问题将日益尖锐,水危机不仅可能长期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危险。因此,如何缓解水危机,如何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使水资源不受到破坏并能进入良性的水质水量再生循环,也就成为国家各级领导、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节水型的社会经济结构,就必须做到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而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必然要以良性发展的水工业体系为基础,包括不断完善的水工业法规政策与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改进的水工业管理与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备的水工业工程建设、生产制造、运营服务及其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水工业概念的产生,水工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意味着我国传统给水排水事业已经开始顺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意味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开始得到全面的体现。与传统给水排水事业相比,水工业不但涉及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内涵更丰富,而且体现了人们对给水、排水统一体性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水工艺与水质科学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水处理的高技术发展趋势,体现了水质水量生产服务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化趋势。
  我国水工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尽快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目前我国的水工业产业主要以城市及工业为服务对象,以水质功能为核心,按特定的要求与标准,通过水质、水量及其载体功能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工生产,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质、水量及其载体功能的需求。
  我国水工业的产业组成主要包括水工业运营业、水工业建设业、水工业制造业和水工业知识经济业,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与技术领域。围绕水的采掘、净化、供给、保护、节约、使用、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等互相关联的环节而产生的各种企业和部门构成了水工业运营业的主体,通过水工业工程设施的运行和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提供各种各样的水质水量及其载体功能服务。高度专业化的水工业工程建设业和水工业设备与器材制造业为水工业硬件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保障,是水工业及其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支柱。水工业的科研、设计、开发、咨询、投资、信息、教育、培训等综合技术服务机构构成了水工业知识经济产业的主体,是水工业发展的软件基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水工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水工业科技发展新成果与前期储备,依靠科技带动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实施科技产业化战略,无疑是我国水工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中国水工业的发展形势与需求

2.1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工业及其科技发展的需求
  由于需水量的逐步增加和水源、水质污染的不断发生,城市可利用水源与水量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节流、治污、开源”将成为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战略的根本方针与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水建设需求与水量需求管理: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0%,预计城镇人口总量将从现在的3.8亿增加到6.7亿。随着城镇数量与人口的较快增加,城市需水量相应增长,预计城镇需水量将从目前的858亿m3增加到2010年的1290亿m3,城市供水处理能力的建设与需求进一步提高。非常有必要全面实施水量需求管理,并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有效地降低非收费水量、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2)供水规模和供水方式:城市工业、商业自备水和小规模供水将逐步转变为城市集中供水,以控制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城乡分散供水将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化供水,局部供水将逐步转变为区域供水,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供水成本,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3)供水水质的改善与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与健康的关系有了更高、更深的科学认识,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将进行重大修订,例如,浊度指标由3 NTU降低到1 NTU,并增加耗氧量和多种有害污染物控制指标,这一重大变化势必会使实际水质与水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4)污水的治理与回用: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和水源可利用性的降低,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经达到401亿m3,但我国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到15%,平均每100万人有1座污水处理厂,与发达国家每1万人有1座以上污水处理厂相比,差距很大。此外,我国的绝大多数小城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根据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将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低质水与污水的再生利用将得到高度重视。
2.2 水工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转变
  目前我国依然存在低效率用水、低效率管水、水源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水工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水工业管理体制正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传统的计划体制、条块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工业管理体制正在建立之中,许多问题正在解决或有待解决。
  例如,绝大多数城市的给水与排水部门依然分立建设和管理,水工业工程设施建设还基本沿袭着市政公益事业的传统模式,自来水价格没有完全理顺,目前的价格还不能充分反映水的真实价值,有的甚至连制水成本都不能得到回报;污水收费政策未能全面落实,价格未能到位,市场化的水工业建设与投资体制还未发育成型。
  水工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已经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基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工业管理与法律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的职能和作用正在重新定位,机构正在重组;供水与排水开始走向一体化;近几年还颁布了《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管理办法》、《关于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政策。
2.3 科技产业化成为水工业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及其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水工业的发展必然以科技为先导,通过科技产业化,实现水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工艺技术方面,将在“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行业科技发展和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由单项技术发展转向群体技术发展和技术集成化,全面实现工艺技术的工程化。在水工业材料加工和设备制造业方面,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行业科技发展和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向产业化和国产化方向发展,形成技术设备科技产业。在水工业工程建设与运营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企业科技创新,将促进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在水工业知识产业,随着科研设计机构的转制和服务延伸,以科技产业化为核心目标的科教发展与创新体系将确立。

3 中国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中国水工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为:以教育为基础、科学技术为先导,按照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水工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生产力转化,带动水工业各个环节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建立完备的水工业产业与综合服务体系提供支撑,促进水质水量的良性循环,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量水质及其载体功能不断提高的需求。主要领域的发展目标为:
  (1)以水工业学科与教育体系改革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科技活动,尤其是科技攻关与科技产业化的引导,锻炼造就一支纵深结构配置合理的水工业科技创新队伍与产业化群体,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
  (2)以市场竞争力、国产化水平、成套化生产规模作为主要指标,密切配合工艺技术的发展,采用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设备的产业化、成套化、系列化开发、生产和应用,逐步建立系统完备的水工业材料加工与设备制造业体系。
  (3)以技术集成化、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作为主要指标,通过应用基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运行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与集成,逐步建成系统完整的水工业科学技术体系。
  (4)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水工业管理体制与科技产业化发展体制,培育科技先导型水工业企业和水工业科技企业集团,使企业逐步成为水工业行业科技进步与科技产业化的主体。
  (5)以科研、设计院所的改制为契机,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中介服务与信息服务机构,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产业服务体系。

4 “十五”期间中国水工业科技产业化发展重点

4.1 “十五”期间中国水工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目标与实施策略
  “十五”期间,水工业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以城市水为研究与服务对象,在总结前三个五年科技攻关计划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几十年城市对水质水量的新需求,对城市水良性循环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初步形成系统化、集成化的水质处理工艺技术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城市水工程服务技术支持体系,标准化、产业化的技术设备生产支撑体系,同时进一步开发关键适用的水质净化新技术与成套设备,逐步实现我国城市水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为:
  (1)在前几个五年计划科技攻关成果和其他成熟技术的为基础上,通过不同技术在不同工艺参数、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性能与适用性测试评估、总结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技术的关联性研究开发,为水工业准则、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将以往攻关成果转变为水质准则、技术准则和技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依据,为水工业工程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可靠的基础性决策依据。
  (2)针对水工业工程建设与运行的迫切需要,以水质净化与处理工艺技术为核心,通过“八五”、“九五”科技成果的系统总结和评估,筛选先进、实用的工艺技术,在完善化、规模化、工程化方面进一步开展攻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化研究开发与应用,形成集成化水质与工艺技术体系,为工程建设和技术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3)目前我国的水工业大型工程设施建设仍然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技术装备为主,这种状态不应继续长期存在。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工业能力建设的不断增强,将有巨额资金投入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我国水工业制造业应在科技开发、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化?quot;十五"期间将以"九五"技术设备开发成果为基础,选择比较成熟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设备以及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水工业关键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和国产化生产。
  (4)根据21世纪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和城市水环境质量要求所提出的任务和产生的新问题,应用和移植其他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围绕城市水源保护、安全饮用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关键环节,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同时注重基础性关键技术与理论的研究,追踪国际发展趋势,保持技术持续发展的势头。
4.2 “十五”期间重点研究内容建议及其背景分析
  (1)水工业水质控制准则、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的支持体系及实施技术研究开发
  具有良好时效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供水与污水处理水质控制准则、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系是水工业发展的必要技术基础,是工程技术决策质量保障的关键,也是推广新技术成果的主要途径。
  近十几年来,我国水工业水质控制准则、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投入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少需要改进提高之处,主要表现在:1)随着社会与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准则、标准与技术规范已经不适合当前及今后的实际需要,需要更新;2)一部分准则、标准与技术规范主要参照国外,需要针对国内实际情况进行适用性研究;3)一些准则、标准与技术规范的技术指标及参数的确定缺乏系统的测试与试验研究基础,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改进;4)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化体制的建立,需要相应的新准则、新标准和新规范体系;5)在准则、标准与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许多高水平的科技攻关成果尚未得到体现;6)科技管理部门以及一些实力单位对水质控制准则、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参与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通过试验研究、生产性测试和技术总结评估,为我国城市供水与污水处理的技术准则、标准、规范的制订和改进,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准确可靠、翔实的试验研究数据和技术基础。建议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 供水水质控制准则(标准)的技术依据与实施技术研究;
  · 污水处理水质控制准则(标准)的技术依据与实施技术研究;
  · 供水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准则、标准与规范的技术依据及实施技术研究;
  ·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准则、标准与规范的技术依据及实施技术研究;
  · 水工业设备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技术依据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 水工业基础信息与技术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
  (2)水工业集成化技术与技术服务体系的研究开发
  如果缺乏政策、体制及运营机制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可供比较分析之用的集成化技术体系,单纯的工艺与设备技术发展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多年来我国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应用较难、工程决策失误较频繁的重要原因。
  我国在水工业技术发展与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和决策方面,一方面,长期以单项开发和引进为主,且偏重于某些工艺性能的考察,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考虑不足,对不同处理技术的综合研究和技术、经济比较研究不够;另一方面,一些通用性、基础性的工程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加上管理技术、质量保证技术、性能测试和监控技术的薄弱,使水工业工程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容易发生技术决策失误,某些“似是而非”的假冒伪劣技术产品和不成熟、不可靠的技术产品往往难以及时识别,从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也是近年来,不同时期流行不同工艺、一些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缺乏细化比较分析以及技术决策行政化的原因所在。
  经验教训已经表明,水工业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工程技术方案确定和工程设计评估评审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设计单位和会议评审专家的层次,而应该逐步上升到同时依靠集成化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成果的水平。就某一设计单位来说,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毕竟有限,就会议评审专家而言,邀请的范围与数量非常有限;而集成化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成果是以国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的技术与经验为基础的。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的基础上,以水质净化与处理工艺为核心,开展水工业集成化技术体系的开发研究,系统总结和评估已有的科研成果,筛选适用先进的技术,在规模化、工程化方面进一步开展攻关研究,以可靠、实用、完善的集成化技术体系支持水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建议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 供水水质净化与处理工艺集成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
  · 污水水质净化与处理工艺集成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
  · 供水与污水处理系统性能保障与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 水工业工程设施设计、建设与运行集成化技术研究;
  · 水工业基础数据与关联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研究。
  (3)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与集成应用
  针对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水体严重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氮磷污染)问题,有必要围绕我国城市污水水质特点,以已有的成熟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和攻克关键技术,着重提高处理效率、处理功能、处理性能,降低工程投资、能耗和运行费用,集成应用适合我国不同区域水质特点、高效低耗的城市污水组合式生物处理工艺、高性能除磷脱氮技术、污泥减量处理与处置技术,并结合我国主要流域和代表性区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和运行,建立区域性综合示范工程,形成一套高效低耗的城市污水、污泥处理集成化技术及示范,从而为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提供富有成效的科技支持。建议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 通过组合式及新型生物处理工艺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解决我国高浓度和可生化性较差的城市污水处理难题,解决SS浓度高、BOD5浓度低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问题,解决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及其模块化设计建设问题,开发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区域性水质特点和工业化城市水质特性的集成应用技术。
  · 通过对生化及物化除磷脱氮技术机理的深入研究,攻克我国城市污水中低碳氮比以及高浓度含磷含氮污水处理难题;建成几个区域性、代表性的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发出一套高效低耗的城市污水除磷脱氮工艺技术。
  ·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和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移植,攻克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最终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复杂难题,开发出配套的高效低耗污泥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工艺,同时探索高附加值的污泥处理方法,建成区域性示范工程。
  (4)城市污水、雨水的再生与综合利用
  将城市污水及雨水开辟为城市第二水源,以缓解城市水资源不足,已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战略性对策。城市污水与雨水的再生与综合利用,既可缓解城市水荒,又可减轻水环境污染,是除水循环利用之外,应优先考虑和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可以获得一部分集中于城市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而且体现了“优质水优用、低质水低”这一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普遍原则,由此可以扩大可利用水资源的范围和水的有效利用程度。污水及雨水就近可得,易于收集,再生与利用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一般情况下其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要明显低于长距离引水与净水工程。近几年,国内各地对雨、污水资源化利用日益重视,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新近发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提倡各类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经济合理和卫生安全的原则,实行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再生水在灌溉、绿地浇灌、城市杂用、生态恢复和工业冷却等方面的利用。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按这一目标,凡是污水处理厂都可将污水再经适当处理后回用,回用规模潜力之大,足可以明显缓解一大批城市的供水紧缺。因此,“十五”期间进行污水、雨水再生与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是十分必要,建议重点内容包括:
  · 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冷却、市政景观、农田灌溉、生活杂用的水质处理技术与示范;
  · 雨、污水地下回灌水质处理技术与示范;
  · 油田废水及其他工业废水再生回用处理技术与示范。
  (5)水工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我国从“七五”到“九五”期间,给水处理和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与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国从1989至1997年开工建设的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大部分使用了国外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进口成套设备。这些工作为实现水工业关键技术设备的集成化、产业化、国产化,形成较完整的水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市场被占挤,国内设备制造业受到抑制,科技投入不足,产品以仿制为主,质量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配套性和规格化较差,缺乏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限制我国水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我国大规模的水工业工程建设绝不可能依赖昂贵的进口设备,设备国产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并得到了国务院几位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现有的技术基础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水工业成套技术设备的开发与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通过科技攻关与产业化,进一步促进我国水工业高新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期间有必要对一些已经开发成功的、对我国水工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成套技术设备进行产业化攻关,实现这些水工业关键技术产品生产的规范化、系统化、成套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提高我国水工业企业产品、装备的科技含量和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建议重点发展内容包括:
  · 城市供水与污水处理成套技术评价准则研究及工程应用;
  · 城市供水集成化关键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开发;
  · 城市污水一级强化处理成套技术开发和工程化;
  · 城市污水二级和二级强化处理成套技术设备开发和工程化;
  · 污泥处理及处置成套技术设备开发和工程化;
  · 水工业智能化管理设备与系统产业化开发。

5 中国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对策与配套措施

5.1 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调动方面力量,促进水工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实施
  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离不开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全行业力量的调动。在水工业技术设备产品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科技开发与发展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的支持,通过开展技术集成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和综合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为科技产业化提供基础。
  充分发挥建设部的水工业行业主管与指导作用,同时依靠地方及其建设主管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全面调动水工业行业各级科研、教育、设计、施工、生产和管理机构(企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和公众参与,发挥各自的特长,体现综合优势,使水工业科技产业化得到全面落实和实施。
  利用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行业技术中心、城镇供水协会与水工业学会等行业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设计院所,开展软科学研究,提出有关发展规划、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建议,为国家立法机构制定和完善水工业法律法规、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提供依据,促进水工业配套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化;实施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科技产业化开发项目,落实科技攻关与产业化示范工程,组织成套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为水工业及其科技产业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5.2 推动水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水工业科技产业化创造有利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城市水管理的职能主要转向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例如:水资源的管理及总量控制,用水的需求管理;组织制定城市供水排水专业规划;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的监督管理,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对价格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实施排水许可制度和排水监测制度;同时,实施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
  对于企业单位,通过引入商业化的管理原则和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改革内容包括:把现在的供水企业逐步改制为规范的公司;对排水和污水处理厂这一类目前是事业管理的单位,首先实施企业化管理,然后转化成为公司;实行政企分开,现在的所有企业与主管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水厂、污水厂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是供方与需方的关系,并通过国家控股合同的形式来体现双方的权益。
  对于水工业设施的建设与运营,要进一步推动和落实供水与污水处理价格改革,水价不但要考虑供水制水、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和建设成本,以确保水工业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资金,对严重缺水的城市还必须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用水需求管理;在运营机制方面,通过实施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首先是实行供水与排水的一体化,将排水业务纳入自来水公司或组建给水排水公司,其次是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和行政区域的分割,引导自来水公司、给水排水公司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其三是向中外民营企业开放制水与污水处理市场,并使现有的供水企业实施主业、副业的剥离。
5.3 推进水工业企业的机制转变和能力建设,增强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化能力
  在水工业企业的机制转变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资产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逐步摆脱城市水工业工程设施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靠财政偿还的银行贷款状况。例如,目前大部分供水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有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没有充分利用,以资产为纽带进行重组整合,将资产盘活,可以成为融资的宝贵资源;水工业设施建设与经营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对原经营体系进行改制、改造,明确产权,在确定合理回报的条件下,可采取合作经营、股权和经营权转让、BOT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资金注入;鼓励、支持由民营企业组成股份制联合体,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投资与经营。
  在能力建设方面,由于水工业行业的竞争将不断加剧,兼并、收购、甚至倒闭将不可避免。市场竞争能力从短期来看在于资金,从长远看则在于技术与人才。因此,有必要推动水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和能力建设,例如,着手吸收现代化管理、金融、经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积极从事能够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工作。
同时以科研、设计单位转制为契机,有计划地实现技术核心、技术拥有权从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转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开发能力。以自建、共建、联合等方式加速水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业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水工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化的主体。
5.4 积极推进科技型水工业企业(集团)的建立,使之成为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
  随着供水与排水的一体化、水价的逐步到位和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科技在培育我国自己的水工业企业集团方面将发挥应有的作用。水工业的科技产业化工作将以具有市场运行机制与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为龙头,寻找产业化的突破口和科技切入点,建立市场化的水工业资本运作体系以及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培育出科技型的水工业企业(集团),逐步实现水工业的科技产业化改造。
  由水工业工程公司、设计咨询实体、科研机构、设备生产企业、投资公司、水厂、污水厂、供水企业组成的水工业企业集团将成为我国水工业行业的企业主体和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将能够在市场机制下以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跨城市、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地参与水工业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5.5 改革科技发展与服务体制,促进水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开发
  在水工业科技产业化中,要彻底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的条条框框,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依靠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院所的同时,技术开发主要依靠开发型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和设计院所,工艺技术与设备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与转化重点主要依靠大中型水工业运营企业、工程公司、设备工程公司,示范工程的建设重点依靠工程建设业主和设计科研单位,同时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积极参与竞争。
  推动水工业科研开发机构采取不同模式进行企业化转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能力的科技企业或科技企业集团;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水工业科技企业,为其平等参与科技项目和工程项目的竞标提供条件;鼓励部分研究设计机构转制为从事水工业技术咨询、技术创新、技术评估、技术经纪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动员大中型骨干企业成为行业科技进步投资、成果享用、成果转化以及实现产业化的核心;选择内部运行机制好的大中型水工业企业(公司、集团)建立国家级和部级企业技术中心。
  同时,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的组织化、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相应的电子网络技术交易市场。
5.6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科技产业化投入
  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战略性投入的思想,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资机制。
  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各种渠道各种类别的科技项目与经费支持,同时从本单位经营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要求纳入资质审查、招投标、优质工程评定、标准规范等环节,逐步形成新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应用的有效机制。在工程项目的前期研究及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列支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工程项目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试验费用。
  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渠道,引进国外、境外资金。继续以中外技贸合作方式,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资金,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大力拓展企业间的技术经济合作渠道,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培训、智力引进,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信息与人才交流等活动。
5.7 积极推进水工业上网工程
  互联网站的大量涌现,让公众更直接、更准确、更迅速地了解政策导向,了解行业动态,了解有关的法律、标准、规范,了解各类信息,提高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和办事效率。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水工业企业和单位上网工程。在互联网络上开辟水工业各个层面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开辟便捷的网络服务窗口;在网上建立一个又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会、交易会,为企业参与竞争提供先进的手段,通过发展信息化网络,促进水工业经济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行业优势,健康有序地推进上网工程。防止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提倡行业有关机构、团体通过对水工业专业网站的整合,将各有特长的分散网站,重组建立规模较大的专业公共网站(网络联盟)。充分发挥行业的专业优势和权威性,拓宽信息渠道来源,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为社会提供网上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方便检索查询,提供规范的专业电子市场,促进电子商务的开展。
  互联网发展很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迎接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以勇于创新的姿态加快水工业网站的建设步伐,满足我们水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5.8 积极提高中国水工业发展的公众参与意识
  水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公众意识则是行业与社会的桥梁,水工业及其科技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条件。有必要利用各级中介组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主题宣传和各种特色活动,包括电视专题片、主题宣传日、文艺晚会、印制各种宣传品、开辟网上沙龙、水工业旅游等,有组织地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放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作为水工业科普园地,使社会各界(包括各级领导)能够充分了解水危机的严重性、水价改革的必要性、水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公众的责任与义务。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