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流折板絮凝工艺的设计与运行
论文类型 | 技术与工程 | 发表日期 | 1999-08-01 |
来源 | 《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第8期 | ||
作者 | 汪广丰 | ||
摘要 | 汪广丰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竖流折板絮凝工艺是国内80年代初开始广泛应用的新型高效絮凝工艺,其基本原理是:运用折板缩放或转弯造成的边界层分离现象所产生的附壁紊流耗能方式,利用扰流机构形成的水力喷射、微涡旋紊动、角隅涡流综合效应和竖向流形成的絮粒网捕作用,在絮凝池内沿程保持横向均匀、 ... |
汪广丰 竖流折板絮凝工艺是国内80年代初开始广泛应用的新型高效絮凝工艺,其基本原理是:运用折板缩放或转弯造成的边界层分离现象所产生的附壁紊流耗能方式,利用扰流机构形成的水力喷射、微涡旋紊动、角隅涡流综合效应和竖向流形成的絮粒网捕作用,在絮凝池内沿程保持横向均匀、纵向分散地输入微量而足够的能量,有效提高输入能量的利用率、絮凝效率和混凝沉淀设备的容积利用率,增加液流相对运动,以缩短絮凝时间,提高絮凝体沉降性能。1988年,南京市自来水公司上元门水厂2#沉淀池原平流隔板絮凝工艺改造为竖流折板絮凝--斜管沉淀工艺,设计规模6×104m3/d,为当时国内单池设计规模最大的竖流折板絮凝池,运行效果良好。 1 单池设计流量与折板间距 由于折板絮凝工艺属边壁附壁紊流耗能方式,折板壁板的边界效应对絮凝效果影响很大。当折板间距增大至一定距离时(笔者认为此距离约为0.8 m),壁板边界效应将大为减弱甚至到可忽略程度,影响了絮凝效果,故折板间距不宜过大,因而折板絮凝池单池设计流量也不可过大,反之,间距过小会造成清洗絮凝池不便,故大型絮凝池的设计应合理确定单池流量和布置流程。上元门水厂2#沉淀池采取大型水厂小型化措施,将池内流量在絮凝池前两段分为3个单元,后4段分为6个单元,增强了水流中附壁絮流作用。为提高折板絮凝池对运行流量变化的适应性,3个单元各设一根DN 500 mm进水管和闸阀以便调节水量。 2 絮凝时间 絮凝时间是絮凝池最重要的设计参数之一。最早建成的六合县水厂折板絮凝池絮凝时间为6min,镇江市金山水厂和湖北汉阳县水厂折板絮凝池絮凝时间分别为10min和7.7min,上元门水厂2#絮凝池絮凝时间10.6min。现行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规定为6~15min。为确保工艺效果,提高折板絮凝池的适应能力并留有余地,折板絮凝工艺絮凝时间不宜少于10min。有些地方折板絮凝池因絮凝时间过短,出现絮凝效果欠佳或适应性差、药耗过大现象。 3 折板絮凝的组合方式 折板絮凝的组合方式分为同步折板和异步折板两类。异步折板水流速度和方向转变频繁,射流作用和液流左右振荡强烈,颗粒碰撞剧烈;同步折板水流运动状况变化程度较异步折板弱。为使输入能量与絮凝体成长过程相适应,折板絮凝的组合方式为:絮凝区前段采用异步折板,中段采用同步折板,后段为平板。上元门水厂2#絮凝池前两段为异步折板,后4段中的12个流道为同步折板,最后1个流道为平板。 4 GT值和流速的选取 竖流折板絮凝工艺各段流速和时间的选取是决定絮凝效果的关键。G值和流速的递减必须与折板絮凝工艺流程中絮凝体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相适应,以提高絮凝效果。G值的递减不宜少于5段,每段流道数为3~4道,以防流速突变打碎已形成的絮凝体。异步折板段设计时,应注意后段波峰流速要小于前段波谷流速,起始流速宜为0.4 m/s左右,以增加颗粒碰撞几率,降低药耗;末端流速宜<0.07m/s,以保护已形成的大粒度絮凝体,同时降低Re数,便于絮凝区的紊流状态向沉淀区的层流状态过渡,保证沉淀效果。六合、汉阳县水厂及现行设计规范各段流速与时间取值见表1,上元门水厂2#絮凝池设计参数见表2。实践表明:上元门水厂折板絮凝池GT值基本合理,已为南京地区许多改、扩建工程采用,并列入南京市自来水公司技术标准。
5 折板设计参数 折板的夹角有90°和120°两种。折板夹角过大会减少波折数,影响紊流强度;夹角过小则不易滑泥。实践证明:折板夹角为120°运行效果较好。 6 阻力系数ζ的选取 目前国内已投产的竖流折板絮凝池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水头损失的设计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实测值<设计计算值,以致絮凝池设计水位与实际不符,弦高过大,上端转折处流速改变,甚至影响絮凝效果。究其原因是阻力系数ζ值选值不当,部分国内水厂水头损失实测情况见表3。
7 排泥 絮凝池通常不设排泥设施,但因竖流折板絮凝工艺各段尤其是末端流速较低,且为上、下翻腾,造成絮凝区池底易积泥,故应考虑排泥设施,一般采用穿孔管排泥,排泥周期可为72 h。 8 过渡区的设置 在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设置过渡区的作用在于:①从絮凝区向沉淀区均匀布水;②降低Re数,使絮凝区所要求的紊流过渡到沉淀区所要求的层流。若合理布置流程即絮凝区流程,形成絮凝区向沉淀区的多点布水,同时降低末端流速,则可不设过渡区以节省混凝沉淀设备容积,这尤其适用于老水厂挖潜改造工程。上元门水厂2#沉淀池未专设过渡区,首先将反应区后四段分为6个单元,沿池长方向平行排列,在絮凝区进入沉淀区处形成六点均匀布水,布水均匀性良好,均匀性优于通常设置的穿孔墙、整流堰等过渡区形式;同时降低絮凝区末端流速,最后一段流速为0.07 m/s,Re数已很小,完全满足流态过渡的需要。 9 运行情况 1989年至1990年测试情况见表4,1995年测试情况见表5。
上元门水厂2#沉淀池改造工程自1989年3月竣工通水,至今运行效果良好。? 作者通讯处:210004 南京市建邺区东止马营7号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email protected]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