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11月2日)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今天,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隆重召开,围绕“让湖泊休养生息——全球挑战与中国创新”这个主题深入研讨,对于促进和推动湖泊环境保护,很有意义。我代表中国环境保护部对出席大会的中外嘉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新理念,创新举措,付诸实践,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借此机会,我愿意就生态文明建设和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与大家进行交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去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再次强调和集中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深入把握环境保护规律,借鉴国外环保经验教训,适应当前和未来环保要求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
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从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生态文明建设则首先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种和谐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和谐,是自觉的、科学的、长期的、高水平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给自然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给自然以人文关怀。与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相比,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要求实现三个转变:从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不是主体没有价值,向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也是主体也有价值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从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利润最大化,向生态经济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转变。
——在实践途径上,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倡导和践行绿色消费,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诉事件的逐年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管理中,追求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扩大公众环境参与,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和谐。
——在时间跨度上,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和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其中,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根本抓手。当前,环保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主动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从生态文明建设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着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三是坚持不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观念。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使休养生息成为中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提出,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础所系。水乃生命之源,世界万物之本,文明兴衰之根。人类文明进程表明,民族的强盛、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发展,无不与水有着紧密联系。汹涌澎湃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的荣枯消长直接影响到巴比伦王朝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古希腊文化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着绚丽而厚重的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演进中,具有独特功能的湖泊是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球湖泊的加速消亡正在严重威胁湖泊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文明兴衰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古代辉煌的楼兰文明已埋葬在万顷流沙之下,水草丰美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如今已变成不毛之地,闻名于世的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相继消亡。可以说,是水孕育了人类,人水和谐,延绵不断,支撑着人类文明的浩瀚进程。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根据安邦兴国、治国理政的客观需要,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的重要政策。汉初采取宽刑薄赋、军功授田、奴婢复民、逃者归产等措施,大大恢复了国家实力,为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形成国家格局奠定了基础。唐代贞观时期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奖励农耕,出现牛马布野、谷价低廉、路不拾遗、社会升平的昌盛景象。清王朝在明末战乱贫弱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治河开荒,振兴经济,实施摊丁入亩等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开创了长达130多年的康乾盛世。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时,流域生态系统就会严重失衡,“体弱多病”,不堪重负,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发展,由“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从国外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针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日本为治理琵琶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实行严于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限值,禁止含磷合成洗涤剂的使用,对家庭排水和家畜废水也提出严格处理要求。同时通过实行底泥疏浚工程,用芦苇丛进行水质净化,清理革除湖内青草等措施,促进湖泊生态修复。既改善了琵琶湖环境质量,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
从国内情况看,江苏太湖和云南洱海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很有借鉴意义。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危机过后江苏省和无锡市“痛定思痛”认识到:太湖污染在水中,根子则在岸上,打捞蓝藻是“扬汤止沸”,控源截污是“釜底抽薪”。于是调整工作思路,把控制外源和内源结合起来,对15条入湖河流实行“一河一策”的严格控源截污措施。2008年,太湖湖体综合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为60.2,同比下降1.5;53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7.9%,同比提高28.3个百分点。1996年9月和2003年7月,洱海先后两次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水质急剧恶化,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地表水Ⅳ类,引发饮水安全危机。面对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大理州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启动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城镇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环境教育管理等六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自2004年以来,洱海水质连续5年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去年有8个多月水质达到Ⅱ类。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以水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统筹环境与经济关系,积极主动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采取综合手段,提高水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近几年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要坚持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满足,而且包括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状况。环境保护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环境却破坏了,喝的水是不合格的,生活环境污水横流,群众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发展也不可持续。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始终坚持以维护人民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社会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恢复生机、提升活力是目标。休养生息不是消极无为,不是延缓停顿,更不是停滞不前,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创造发展条件,积蓄发展力量,是一个进一步察势、蓄势、扬势的过程。通过休养生息,对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强大压力,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缓解水环境压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
——遵循规律、道法自然是前提。江河湖泊是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维持系统平衡的能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遵循和把握内在规律,坚持环境优先理念,将水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布局和速度的基础,将环保要求作为各类经济活动的约束性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维持水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促进系统良性循环。
——系统管理、综合治理是方法。水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防范、全面治理、全民参与。在管理方法上,涉及多个地区和多个部门,必须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合力;在治理技术上,必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方法,加大治理力度;在治理手段上,必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
——控源截污、转型发展是关键。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江河湖泊普遍受到污染,水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将控源截污作为实施休养生息的关键,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治污工程投入力度,有效开展污染治理,将污水处理在岸上,减少水体纳污负荷。制定绿色经济政策,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充分利用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原有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兴产业“另辟佳径、落地生根”,实现水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近几年,我们对休养生息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快速推进,措施日臻完善。各地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松花江流域三省(区)组织制订了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糠醛工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山东省在南水北调沿线区域执行的COD排放标准,严于2008年国家行业标准2.5倍,促进了产业优胜劣汰。各地不断丰富筹资方式,加大投入,推进污水治理。截至2008年底,列入《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治污项目共528个,已完成(含调试)237个,占44.9%;在建151个,占28.6%;前期准备111个,占21.0%;未启动29个,占5.5%。计划共安排投资319.9亿元,已完成投资171.5亿元,占53.6%。各地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08年,淮河流域四省共出动执法人员52.2万人次,检查企业近21.8万家次,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639家。各级地方政府层层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经过努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遏制了水污染加剧趋势,2008年各流域水质状况均略有改善,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为5.7毫克/升(今年上半年为5.3毫克/升),第一次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5%。28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Ⅱ类水质比例由7%提高到14.3%。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亟须改善。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休养生息各项政策措施,使其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采取强有力措施,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控制污染。二是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强化综合手段,切实落实考核问责制度,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快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局面。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建设生态文明使命光荣,搞好环境保护责任重大。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继续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我们愿不遗余力地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姚森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