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桑德集团”)中标沙特阿拉伯污水项目,中国环境企业收获第一张国际水务大单。
喜讯传来,身为环境人无不为之振奋,但同时也不禁有些疑惑:为什么为中国环境产业竖起里程碑的不是有着资金和政策优势的国有企业,而恰恰是被行业称为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力量?
进军国际市场 桑德集团靠的是市场竞争力
“国际市场对中国所谓的国企和民企的理解差别不大。”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在新闻发布会上带着几分低调的表示,能够占据先机需要更多的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环境企业整体的认同度。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则对桑德集团进军国际市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桑德集团能够‘走出去’,凭借的完全是市场竞争力!”据傅涛介绍,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面向非洲、南亚等不发达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并安排有配套的优惠性贷款来带动国家的对外发展。而此次桑德集团成功挺进国际市场,并非受惠于国家的优惠政策,而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民企和国企“厮杀” 拼的是系统能力!
谈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场打拼,文一波表示,在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的环保行业,民营企业很难像国有企业一样得到政策阳光的“辐射”。同时,也没有国有企业雄厚的资金基础。
国有企业的优势一定是民营企业的劣势。作为民营企业需要清楚的知道要拼什么!“民营企业要拼的是包括技术、管理、产业链等在内的系统能力!”文一波肯定地说。
文一波同时预言,大规模国企未来不会存在。因为出于规模扩大等因素的考虑,国企之间相互合并会呈一种趋势,但综合管理上的难度加剧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企的发展。所以,无论国企还是民企,要在今后的水务竞争中获胜终究还是要看综合竞争力。(中国水网)
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