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创模”(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高帽的某些城市管理者,面对“江苏无锡自来水发臭 纯净水遭居民抢购价格猛涨甚至脱销”(《扬子晚报》5月30日)这样的饮用水危机时的“创造性思维”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当地自来水一夜间臭味难挡。自来水公司的解释是“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水质检测部门的专业指导意见是“可以买些纯净水”;环保和水利局则正在“紧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数来数去,就是不见无锡政府部门对水污染事件发布官方声明,至于应急预案,更是付之阙如。
抗战时是“国破山河在”,现在是“国在山河破”;太湖曾经有“鱼米之乡”之誉,如今却是臭名远扬;作为江南水乡的市民,却喝不上合格的自来水——这是一组多么有讽刺意义的对比。
于是在网络论坛里,当地民众对“臭因”的各种猜测满天飞,他们对于“蓝藻爆发”的准官方说法大多嗤之以鼻,而力陈工业污染的可能性——政府对于太湖边上那些向湖里排污的工厂整治不力。这起涉及面甚广、严重影响市民日常生活与社会秩序的事件,隐约有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的倾向。
既然自来水水源时常受蓝藻季节性爆发的影响,何以政府没有常态的预防机制?既然“早在5月7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爆发时,无锡市自来水公司就停用了一处水源”,何以政府没有及时制订应对措施?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可谓低下,但从另一面来说,“领导艺术”却是高超的。
首先当然要把握舆论导向,当地的机关报直接定性这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强调不可抗力,淡化管治责任上的“人祸”色彩。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水之臭显然也不可能是一夜形成。据笔者翻查,2003年无锡市列出了以治理水环境为主的“创模”工作重点,其中一条就提到“从京杭大运河底把清澈的太湖水调入城区”。这几年间年年喊治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清澈的太湖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当地市民语),刨开“太湖水位50年来最低、天气连续高温少雨”等自然因素,这样突兀的“治理成果”,里面就没有高能耗、高污染的“鸡的屁”(国人对GDP的戏称)的功劳?
但是能令人很恶俗地慨叹一句“太有才了”的,却是“市政府要求使自来水出厂水质除嗅味指标外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佛学上有“五识”之说——眼、耳、鼻、舌、身,分别对应普通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江西峡江县环保局监测引进企业所排放污水全凭肉眼判断”(央视《中国法治报道》5月30日)的新闻告诉我们,在地方长官的“鸡的屁”意志熏陶下,这些相对弱势的专业人士只有狂炼“五识屏蔽神功”。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如今官老爷创造性地提出了“鼻不嗅不臭”,要求市民的嗅觉容忍度从习惯漂白粉的味道,提升到适应下水道味道。是想让小民们也都修炼“五识屏蔽神功”吗?
据说贤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第六识——下意识(直觉,感觉)的强弱程度。其实小民们不用具备贤者的境界,也可以判断有异味的自来水不是“好水”,而官老爷是不必捏着鼻子喝太湖臭水的。去年全国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现场会在江苏召开,当地媒体高歌:以自来水直饮为表征的生态市建设在江苏正出现“升级”的势头。反观现状,我们也不难判断,有多少顶着“创字号”高帽的城市,其实只是完成了一些门面装潢、哄骗上峰的工夫。
据非当地媒体报道,“随着‘引江济太’工程5月6日启动,引长江水时不可避免地将无锡下泄的污水一同引入太湖”(《苏州日报》5月20日),联系工程启动与蓝藻爆发的时间紧密程度,令人怀疑这个戴着环境治理帽子的工程有没有通过环评?当然,参照环保“一票否决权”难敌GDP指数对于官帽的拉动作用的现状,这个疑问实在不是问题。
去年哈尔滨市民面对松花江毒水抢购纯净水,今年是无锡市民面对太湖臭水抢购纯净水,下一个会轮到哪个城市呢?大家尽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作出判断。而无锡市民恐怕得做好“今年端午不收礼,收礼就收纯净水”的长期抗战准备;至于那首歌唱“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歌曲,悲观一点说,可以着手申请“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李斌)
编辑:武红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