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看看上海地下管线“家底子”,17万公里,如何高效配置?

时间:2024-08-09 09:42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市政总院

作者:彭德倩

评论(

日前,《解放日报》记者访谈了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结构)王恒栋,就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方面作深入探讨,文章刊发于8月5日出版的《解放日报》纵深专栏,原标题为《马路上这根“拉链”,究竟怎么装》。

37_3_1723166440.png?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眼瞅着家门口的马路挖了填、填了挖,开开关关,“丁零哐啷”,市民看着心疼、听了烦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装根拉链算了”。

其实,这一时戏言、一句“气话”背后,是一道全球许多城市正面对的难题——城市生命线及地下空间运维如何高效配置?

历史悠久,管情复杂的大型城市,地下空间怎样“螺蛳壳里做道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破题加成几何?对标全球,管道安全和市政规划专家一起来聊聊上海马路上这根“拉链”究竟怎么装。

市政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目前上海地下管网按性能和用途已有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集中供热供冷等7大类30种管道,地下管线总长度超过17万公里。总体而言,上海的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然而,为什么市民对于马路反复开挖的体感多年未有根本改变?

37_4_1723166440.png?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01“天上地下”的刚需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结构)王恒栋介绍,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在管线运维过程中,有着“天上地下”的刚需。

2018年,“全市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工作”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完成116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2021年开始第二轮“三年行动”,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从29%提高到53%,清除了长达801.6公里的城市“蜘蛛网”。到2025年的目标是中心城区70%的道路架空入地。管线从天上到地下,工作量巨大,时间上也比较集中。

与此同时,为维护城市生产、生活的安全和稳定,原有的地下管网还需定期检修、改造。

给水管道、排水管道设计工作年限不小于50年,燃气管道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小于30年。这些管道由于直接埋设在地下,长期受到土壤、地下水、地下杂散电流等影响,达到设计工作年限便急需更新。近年来又恰逢地下管线“退休高峰”,现有条件下,就免不了开挖路面。

细查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目标: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不低于3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不低于2000公里,增设集中充电设施小区数不少于1500个。这些数字与城市韧性发展、市民更好的生活息息相关。

37_5_1723166440.jpeg?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02地下综合管廊的无奈

其实,“马路拉链”是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装上的——那就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综合管廊建设。但近期在上海实施大规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还要面临很多挑战。

这根正在全球不少城市工作的“马路拉链”19世纪发源于欧洲,最早是在圆形排水管道内装设自来水、通信等管道。目前,它已发展为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设有人员与设备专用的固定通道,综合管廊设计工作年限为100年。

法国巴黎1832年霍乱大流行后,隔年就在市区兴建了庞大的下水道系统,同时兴建综合管廊系统,管廊内设有自来水管、通信管道、压缩空气管道、交通信号电缆等。

英国伦敦1861年就开始修建宽3.66米、高2.32米的半圆形综合管廊,其容纳的管线除燃气管、自来水管及污水管外,还有电力及通信电缆。

37_6_1723166440.jpeg?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我国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截至2023年,全国累计建设项目1769个,建设规模6555公里。

其中,第一条规模较大、距离较长的综合管廊就建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全长约11.125公里,埋设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下。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断面形状为矩形,由燃气室和电力室两部分组成,还配置了相当齐全的安全设施,并建有中央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

遗憾的是,从城市层面而言,上海至今仍缺失综合管廊大的骨架网络。明明起了个大早,为何晚集都没赶上?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运维开支究竟走市场道路还是确保公益性,目前在立法层面尚未明确界定。综合管廊的单位造价约是地铁的1/3,一旦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只作局部示范,其优势就将受限,管理维护更为不易。

二是上海城市土地资源高度紧张。一般而言,地下管线敷设在浅层地下空间,而目前中心城区15米以内的浅层地下空间已趋于饱和。

同时,地面上成片历史保护风貌区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地下管情复杂,地面建筑密度大,单位用地供能需求高,这些都给中心城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骨架网络带来很大困难。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