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在长江设计集团统一组织下,水环院院长马方凯带队赴广州参加第十九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介会。水环院携“基于3DGIS的城市雨洪与水生态环境模拟系统”“城市排涝系统效能提升立体化工程技术”“城市浅水湖泊生态治理水域范围成套关键技术”“城市中小河流硬质岸坡生境修复与再造技术”和“城市河湖污染底泥原位控制及长效强化净化技术”共5项生态环境领域先进技术亮相推介会。
水利部总工仲志余到长江设计集团展区参观指导并听取了相关先进技术介绍。众多参会代表对5项先进技术给予高度关注,与水环院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表达了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的意愿。
水利部总工仲志余听取相关技术介绍
众多参会代表到水环院展板前交流
水环院将以本次推介会为契机,继续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核心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力度,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水环院5项生态环境领域先进技术简介:
基于3DGIS的城市雨洪与水生态环境模拟系统:针对城市雨洪与水生态环境领域的数据集成、分析与模拟仿真需求,以三维地理信息平台—方舟(3DGIS-Ark)为基础支撑,无缝集成城市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态综合模型,利用自适应控件开发降雨产汇流模拟、管网及河湖水动力模拟、入河污染模拟、水质-水生态模拟、耦合模拟等功能模块,提供直观高效的三维推演可视化方法,实现城市雨洪与水生态环境的精细化数值模拟、高效分析和三维展示的一体化应用。成果入选了《2021年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石柱县、湖北省公安县等城市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综合效益显著。
城市排涝系统效能提升立体化工程技术:运用绿蓝灰多要素融合理念,从表层-浅层-深层空间多尺度耦合以及排涝效能协同提升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集源头减排、设施蓄排、超标应急为一体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城市排涝系统效能评估技术和源头减排绿色设施-小排水-大排水系统效能提升技术,可以精准评价源头减排绿色设施、小排水系统、大排水系统蓄排能力及各设施之间效能匹配性,优化提出排涝系统空间布局方案与工程设施关键设计参数,提升源头减排绿色设施、小排水系统、大排水系统主要设施效能。成果在武汉市汤逊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襄阳市樊西新区排水工程、江西省瑞金市城市防洪排涝项目多个城市内涝治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发挥了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
城市浅水湖泊生态治理水域范围成套关键技术:构建集“水位调控一溢流污染控制一内源治理一生态修复”于一体的技术措施体系,包括研发了多目标协同的湖泊水位调控技术,通过构建湖泊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分析确定湖泊特征水位,充分发挥湖泊承担的排涝、景观、生态等多重功能目标;研发了排口溢流污染立体串联削减技术,以生态化排口及滨湖缓冲湿地,拦截控制并削减溢流污染;研发了湖泊底质改良及水体透明度提升技术,能减少底泥游离态磷释放,粘合沉降水体颗粒物提升水体透明度,创造良好的水生植被恢复条件。成果已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多个城市湖泊治理,其中武汉市外沙湖治理后水质近3年稳定在地表水Ⅳ类,具有显著的生态及社会效益。
城市中小河流硬质岸坡生境修复与再造技术:针对硬质河道滨岸带进行生态化改造,研发了生态挡墙、生态混凝土护岸、毛石砌筑生态护岸、装配式景观护岸、景观栈桥等一系新型生态护岸结构,建立陆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堰坝及补水闸泵站建设等修复河湖水生态,保障枯水期河道生态水位,营造水生动植物生长的适宜生境条件,恢复河道生态廊道的功能。力求实现河湖防洪安全、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等多重治理目标,提供新时期城市河湖生态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成果已成功运用于多个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其中在安徽省六安市、湖南省浏阳市、江苏省江阴市等城区河道治理工程中得到良好运用,治理后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治理成效获各方广泛好评。
城市河湖污染底泥原位控制及长效强化净化技术:针对城市河湖污染底泥异位治理淤泥处置难题和二次污染风险,从原位阻控、长效净化和生态修复三方面提出了污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与装置。一是研发了用于底泥原位修复的新型生物碳基复合材料,实现了对磷营养盐释放扩散的快速阻控和有机物污染的降解;二是研发了新型污染底泥原位修复微生物电极系统,利用泥水界面微生物电极作为阳极与上覆水中的氧还原阴极构成原电池体系,实现了对底泥中有机物的长效氧化;三是研发了基于释氧材料与沉水植物耦合的污染底泥原位治理装置,实现了污染底泥治理与生态系统构建的有机协同。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中下游武汉市、荆州市、江阴市等城市河湖污染底泥治理,为相关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