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大力发展节水事业、产业和技术,推动节水高质量发展,用“双碳”理念推动全社会开展节水行动,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节水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中共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先生,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农业农村部夏更生出席本届论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农业农村部夏更生在本届论坛上致辞。天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冀国强致欢迎辞。天津市副市长谢元主持开幕式。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冀国强先生在致辞时表示,我们坚持发挥科技、产业、政策等叠加优势,加强节水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节水科技与产业蓬勃发展。面对今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海河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洪峰防洪灾,保安全,保稳定,实现了人员安全、堤坝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泄洪运行管理安全,防汛防控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先生在致辞时表示,本次论坛以“节水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践行。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尤其是在百忙之中能够莅临本次会议的敏尔书记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国节水事业的各界人士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先生强调,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和维系生态形成的基石,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并多次就节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伟平先生表示,近年来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我国节约用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用水方面积累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经验做法值得大家借鉴,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节约用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发展节水产业,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先生就扎实推进节水农业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谈几点认识:一是,我国农业节水成效显著;二是,发展节水农业意义重大;三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加大农业节水工作力度。
在主论坛上,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天津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彭静,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宇围绕“节水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分别发表精彩演讲。
此外,在主论坛上,还进行天津市重大水务项目签约仪式,本次签订七个重大水务项目合作意向协议,涵盖了供水排水、防洪除涝、节水与生态治理、灾后重建等领域,签约方有天津市水务局、静海区人民政府、蓟州区人民政府、武清区人民政府、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9月26日下午,四场分论坛分别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与乡村振兴”“节水与两手发力”“节水与科技”等议题开展讨论。
中国节水论坛已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为了进一步推动节水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科技支撑,今年论坛再次重回大众视野。本届论坛期间,来自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企业代表齐聚天津,共同见证这场水利行业盛宴,为我国节水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本届大会的举办地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天津通过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改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节水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减少用水量,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2005年天津市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全市16个区均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标准。截至2022年,天津市万元GDP用水量降至20.5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48立方米,两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2,位居全国第三,有力提高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