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的代表有设计院、总包商等,他们的身份地位特别,在新技术推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诸多标杆案例的操盘手。
这里的潜在竞争,只发生在传统的、大众的领域比如AO生化池;而新颖的、有价值的、不易模仿的、能快速复制的技术产品并不构成竞争,反而非常容易得到青睐。
替代者
环保行业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多学科复合,机械、材料、化工......其他领域的常规演变,极有可能引发本行业的破坏式创新。
跳出舒适圈寻找合作并不容易,可以借助于产业服务平台的力量,包括媒体平台、学术院校、金融机构等,实现跨界联合。
至此,在“业务”版块中,我由第一步的“客户”拆解到了最后一步“合作”,起于细分终于细分,细分细分又细分,目的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产出最多的业务中。
是否达到了细分的目的?模式运转是否顺利?企业是否健康?这些问题都集中反映在“财务”版块三大报表之中,是以后学习的课题了。
结语
回顾过往20年的发展,塑造中国环保产业“生与死、成与败”产业生态的从来就不是“技术”,而是EPC、BOT、PPP等“模式”。
但请不要误会,在以“创新”为关键词的新时代,模式也不会是唯一。
如果说商业模式是战略的具象表达,技术便是战略的抽象演绎;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张画布,技术便是那支画笔。
我想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面:首先用“战略”作刻刀,去拆解那20年已老化了的模式“画布”,然后钉到墙上,用技术这支新“画笔”去一一重组。
我愿把这“拆解-重组”,定义为创新,创新的全部。
本文作者
郭永伟——读者、跑者、环境守卫者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