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恒通环境自主研发城市管网智能装备——第五代箱涵清淤机器人

时间:2020-11-10 09:35

来源:恒通环境

评论(

  11月25日-27日,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城市管网展览会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恒通环境将携多款自主研发的城市管网智能装备、非开挖预处理设备、管网修复材料及智慧管网运维系统等亮相中心区TA-05。

  目前,展会已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小编也忍不住将最新款产品路透给大家,话不多说,先睹为快。

  箱涵清淤机器人

  别名“蛟龙”

  第五代箱涵清淤机器人在作业性能、检测手段、外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迭代升级,采用自研的HMI系统,操控更趋人性化,清淤疏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image.png

  清淤机器人本体可实现全水下作业,通过声呐成像系统、浑水相机等检测装置确定水中淤泥状态,并将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操作人员通过主操控台获取水下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自学习能力,可根据作业环境的改变,自动调整作业动作。

  施工工艺流程

image.png

  当机器人执行自动化作业时,收放线器可根据机器人的行走距离自动调节收放线,大大简化了人工操作。地面泥水分离站可实现高效的泥水分离,其由振动旋流分离、浓缩等处理工艺作业,最终获得含水率最低80%的固体物。恒通环境有限空间作业清淤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设计理念

  第五代箱涵清淤机器人作为全水下清淤疏浚作业智能设备,秉承安全、高效的设计理念,在安全防护等级、设备自动化、作业效率提升等方面力求行业领先。

  image.png

  取“蛟龙”之名寓意此款产品擅长和水打交道、在水下工作。蛟龙清淤机器人可以灵活的在水下作业,有视觉声呐可以在水下成像,像蛟龙的眼睛一样。它还拥有钢铁的身躯,像蛟龙一样在水下横行,是清淤作业的一把好手。

  产品亮点

  视觉声呐 水下实时成像

  产品配备视觉成像声呐,区别于传统声呐扫描成像,视觉声呐扫描可直接生成水下图像,水下环境勘测无盲点,地面操作人员对水下环境的判断更精准。

  机身动力单元采用分仓设计

  机器人内部采用分仓设计,合理区分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良好散热的同时,模块化设计提升了产品的稳定和便利性。

  搅笼组件升级 清淤无死角

  搅笼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工况进行更换,整体的操作自由度得到显著提升,可适应不同的作业工况。尤其对于淤泥中的垃圾,升级的搅笼模块能够对其进行高效的处理。

  作业服务系统全面升级 操作系统更加人性化

  操作系统进行了人性化升级,具备高度的自动化和自学习能力。利用机身传感系统中的雷达阵列和姿态传感器,能实时感知周边障碍物的位置和自身的姿态,为操作人员提供作业依据。

1604972940568510.jpg

  1604972966825496.jpg

箱涵清淤机器人施工案例

  廊坊市城区四条

  箱涵清淤机器人清淤工程

  恒通环境在此项目中采用了全智能机器人环保清淤工艺,整个施工过程做到人不下井、水不截流、泥水自动分离、淤泥现场达标处理、无二次污染。

image.png

  晋州市排水总干线

  大型机器人清淤工程

  晋州市排水总干线清淤工程为污水排水方涵,总淤泥量约为3400立方米。恒通环境利用管道清淤机器人对其进行清淤,并利用独特的污泥改良剂对排出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可用于种植花草盆栽、生态护坡等,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广州市越秀区驷马涌箱涵清淤工程

  恒通环境采用箱涵清淤机器人,负责驷马涌东方宾馆至广州园林博物馆段的箱涵清淤任务,该段全长540米,项目清淤污泥约2850立方米,大大缓解了淤泥堵塞问题,提高了驷马涌的排涝抗灾能力。

image.png

  梅州兴宁东排沟箱涵机器人清淤工程

  恒通环境携第四代清淤机器人进场,该项目主要为箱涵清淤工程及淤泥无害化处理。箱涵宽约6米,长达3.5米,工程全长约1.3公里,预计清理淤泥量约2600方。广东省各位梅州市委常务、兴宁市委书记及各位领导,曾多次来到施工现场视察工作。

image.png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