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张建云院士:平原河网地区 如何提升?

时间:2019-07-17 10:21

来源:净水技术

评论(

此外,张院士还介绍了一些污水处理材料和技术设备、黑臭河道清淤及脱水固化成套技术、水生态重建及修复成套技术以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智能化平台集成等内容。

03 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提升的实践思路

张建云院士认为,在目前状况下,城市水环境治理需要有新的理念。可以提炼为:

(1)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注重水系格局、污染源控制以及活水水源的差异。

(2)综合治理,多措并举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项技术难以实现治理效果长效保障。

由于各个城市、地区治理的要求不径相同,结合实践,认为部分长三角城市的治理思路可以参照:

(1)苏州古城——多源供水,自流活水

(2)常熟城区——兼顾防洪,畅流活水

(3)上海城区——分片引潮,深度改善

04 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升的几点建议

(1)聚焦重点难点,实施精准化差别化防控

长三角区域水环境治理要突出源头防控,重治本、抓源头,保证好水与治污水并举;突出精准减排,聚焦关键污染物,提高治污有效性;突出分区管控,加强治理目标协调,明确防控重点;优化协作机制,提升一体化程度,提高共商共治共享水平。

(2)坚持标本兼治的系统治理理念

控源截污是前提,河道清淤是基础,畅流活水是灵魂,长效管理是保障。通过进博会水质提升的相关工作,张院士认为河道治理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系统治理包括控源截污、水动力提升、原位净化、生态修复协同作用,提升水质状况。通过闸泵原位循环净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稳步提升河道水质。清水循环与外围引清调水相辅相成,是持续维持进博会区域水质的根本措施。

(3)因地制宜制定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对标国际,如欧盟,其城镇污水排放标准并非以单一的营养盐数值为限,指标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并根据污水厂尾水排放后所进入的区域来选择不同的标准。而我国的排放标准和地表水标准相对统一,地表水划定了5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固定的限值;污水处理厂排放则统一划分为一级A、一级B等级别。

鉴于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过于“整齐划一”,张院士建议应科学制定,避免过度治理。针对不同的受纳水体,张院士提出了对应标准建议:

· 湖泊、海湾等脆弱水体:氮、磷排放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 无富营养化之虞的水体:排放标准适当宽松

同时,不同区域应结合其地域、功能区划的不同,制定相应标准。

国际上的地表水标准:执行欧盟标准。

(4)推行先进的河道底泥疏浚技术

目前多采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清淤,会损伤河床及河岸生物栖息地,他认为应发展原位生态修复。大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城区河道狭窄,周边空间有限,需发明适用于城区河道的清淤疏浚技术,缩短清淤距离和周期,提高清淤效率。

(5)遏制破坏式的河道治理方式

避免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没有防洪要求的内河甚至村镇级河流也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一味滥用“生态挡墙”,割裂水陆联系,破坏河流横向连续性。将景观与生态混为一谈,种草以及在“生态挡墙”外侧绿化河堤,大量投入用于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不仅无法发挥生态功能,还造成面源污染,后续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6)加强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控制

初期20%(30%)径流中的污染负荷占整场降雨的80%。水中悬浮物质和泥沙含量较高,BOD/COD仅为0.05-0.2。他认为,对应的方法措施包括源头减量、就地处理,收集调蓄处理,加强维护管理。其中典型的技术包括絮凝沉淀、砂滤池、人工湿地等。

(7)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与修复

要深入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顶层设计;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开展保护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优化区域间协同政策与机制

水环境治理应打破片区、行政区限制,区域协调联动;加强长三角一体化水资源环境共治共保;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一体化机制;落实基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政策。

(9)发挥河湖长制的作用,建立河湖管护长效机制

张院士指出,河湖长制是问题导向的制度创新,不仅仅是责任分解,更要落到实处,需循序渐进、长效维护。

河湖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成片治理,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河湖治理并非只有在水中,包括岸线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置、河湖中的水生生物链的维护、以及长效的监测、维护和管理等多措并举。

为了有效落实河湖长制,建议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建立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实行严格的空间管控制度;推进河湖管理信息化;建立考核评估制度。

12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